名称
黄州区
拼音
Huángzhōu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黄冈市
所在区县
黄州区
名称含义
黄州作为古郡名,其来历为古代行政区划。黄州之名含义,一说战国时期“黄歇的封地”。二说“本地多黄土”。三说“黄州因古黄国或黄水而得名”。以上三说杨守敬(湖北省宜都市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清光绪年间任黄冈县教谕)在其所著《隋书地理志考证》中予以否定,并认定黄州之“黄”为“北周黄州,因黄祖所建黄城镇而得名”。
名称起源
北周大象元年(579),北周宇文亮攻克黄城,占领大别山南麓广大地域后,将原在黄城所设立的南司州改为黄州(州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内)。1991年1月,撤销黄冈县,成立黄州市。
名称历史
《禹贡》为荆州之域。周为弦子国。春秋时并入楚。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荆州为南郡地。汉高帝二年(前204),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邾在今禹王街道)。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析南郡、衡山郡置江夏郡,治西陵,西阳、邾县均属于江夏郡。东汉末年,西阳县为郡,治西阳县。邾县、西阳县皆属于西阳郡。三国时,西阳、邾先属魏。魏将西阳立为重镇。魏文帝分汝南郡,立弋阳郡,治西阳,邾县、西陵县属于弋阳郡。后属吴。西晋惠帝分弋阳为西阳国,并进封西阳公羕为王。南渡后羕因犯罪,废西阳国,降为西阳郡,邾县属焉。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9),于旧邾城(今禹王城)置豫州,治邾城。自晋以后,境内地域归属参差变异频繁。南朝刘宋拆西阳,置建宁左郡。元嘉二十五年(449),豫郡蛮民立十八县,改邾县为南安。泰始五年(470),改属豫州,不久又划归郢州。南朝萧齐永明三年(485),在南安置齐安郡,治南安,隶属郢州,不久改隶南司州。西阳郡仍属郢州。永元三年(501),北魏攻占南齐淮南地。南朝梁普通八年(527),梁武帝收复郡县,南司州仍辖齐安郡,齐安郡仍领南安县。太清三年(549),地入东魏。到第二年为高齐天保元年(550),于西阳郡立巴州于齐安郡。不久,改巴州曰衡州,辖齐安郡,南安县。陈宣帝太建五年(573),攻占江北地,废衡州,立江北州,辖齐安郡,领南安县。太建十一年(579),地入北周,收复衡州,辖齐安郡,领南安县。隋开皇三年(583),废江北州郡,恢复地属荆州,撤销西阳县,其地并入南安县,改衡州曰黄州,治南安(旧址在今新洲境内)。南安县太大,拆为梁安,置廉城县。隋开皇十九年(599),改梁安曰木兰,改南安曰黄冈,撤销廉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隋大业初年(605),改黄州曰永安郡(遗址在今禹王城)治黄冈。唐武德三年(620),改永安郡复曰黄州,撤销木兰县,其地并入黄冈,又拆置堡城县。天宝初年(742),改黄州曰齐安郡。五代梁唐时,属扬吴,晋汉时属南唐,后为周有。宋初,黄州从旧邾城迁治于江滨(明代黄州府城东南二里许),隶淮西路。元代为黄州路,隶河南江北行省。明初为黄州府,府城在宋元旧址向西北移两里许展筑。明洪武九年(1376),朝廷诏令蕲州府降为州,撤销蕲春县入州,隶属黄州府。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黄州府隶湖广布政使司。清沿明制,雍正七年(1729)黄陂改属汉阳府,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1912年,废黄州府。翌年,黄冈县隶属湖北省汉黄德道。黄州府城即为黄冈县政府治所。1926年,废除江汉道,黄冈县直隶湖北省改府。1932年10月,黄冈县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黄安县城(今红安县城)。1936年,黄冈县改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蕲州。1937年1月,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迁驻黄州。1940年,改名为湖北省政府鄂东行署,驻地在三里畈。在行政区划上,黄州为镇级名称。1949年5月,黄冈县全境解放,黄冈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团风成立。黄州镇一度曾为黄冈专署直辖镇。1955年以后,黄冈县人民政府从团风迁至黄州镇。199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县,成立黄州市(所辖地域未变)。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黄冈市,黄冈市分设为黄州区和团风县,黄州区隶属黄冈市。
热门文章
青木关镇
黄州区
峰尾镇
小曹娥镇
林西镇
涛雒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