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

名称

渑池县

拼音

Miǎnchí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河南省

所在城市

三门峡市

所在区县

渑池县

名称含义

渑池之称,始于战国。《水经注》曰:“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禹贡》云:“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今朱城)有池,注水即生,因名黾池。”《史记·六国年表》载:“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盟于渑池,蔺相如从。”即是“渑池”作为地名记载。

名称起源

秦置渑池县。以古渑池而得名。

名称历史

西周时为洛都属邑。春秋时期属北虢。战国时期为郑城渑池邑(一作黾池邑)。秦置渑池县,属三川郡,治今朱城。西汉亦名黾池,属弘农郡。莽新更名陕亭。东汉避灵帝刘宏讳,更弘农为恒农。三国魏徙治西蠡城(今城关镇西南30千米洛宁县境),属恒农郡。西晋因之。北魏置渑池郡,治复迁今朱城。隋初属熊州。大业二年(606),废州置郡,属河南郡,治大坞城(今城关镇北)。义宁元年(617),改属宜阳郡。唐初属谷州,后改渑池为天池,治于双桥。显庆二年(657),废谷州,属河南府。五代复渑池名,属河南府。宋代属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兴定元年(1217),渑池改置韶州,属中京金昌府。元至元八年(1271),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路陕州。明、清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属河南省。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36年,与新安市合并为铁门县,同年复置渑池县。1945年,属河南省豫西二专区,11月属太岳区豫西工委。1947年,属太岳五专区。1948年,属豫西一专区,旋属三专区,后属七专区。1949年,属陕州专区。1952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三门峡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