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潜山市
拼音
Qiánshān Shì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安徽省
所在城市
安庆市
所在区县
潜山市
名称含义
因境内天柱山,其主峰—天柱峰,近看如一柱擎天,远眺则潜伏于群山之中,故名。
名称起源
因地形地貌得名。
名称历史
周时,潜山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在今潜山。春秋时,皖国被楚国所灭,成了“楚之东鄙”。秦时属九江郡所辖的皖县,其时皖县的县域约含今日潜山、怀宁、望江、太湖、宿松5县地及岳西县东南部分区乡,皖县即今潜山。至汉高祖划皖县属淮南国,汉文帝分淮南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皖地划属其时衡山国境。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废其衡山国置庐江郡。东汉献帝初平末(193年),庐江太守陆康将庐江郡治迁至庐江郡的皖县城,皖县遂为附郭县。自东汉初年末,至西晋泰治初(265年),今潜山为庐江郡治,计72年。西晋沿用庐江郡皖县旧制,但将郡治迁回舒县。直至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今潜山仍是庐江郡皖县辖地。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于汉庐江郡的南部另设晋熙郡,分汉皖县地置怀宁、新治(今望江县)二县,今潜山为怀宁县城。晋熙郡治亦设于此城。刘宋武帝永初年间(420—422年),于废皖县地增置太湖左县(今太湖县)。萧梁时代,又于废皖县地增置高塘郡(今宿松县)。隋开皇三年(583),废除诸郡,九年(589)始立熙州,以辖怀宁及附近诸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熙州为同安郡,郡治仍设于原熙州之治怀宁县城,辖有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5个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742),又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盛唐郡为舒州。由此,历史上形成舒州、同安郡的双称习惯。州、郡治所皆在怀宁县城(今潜山梅城)。两宋时期,沿用舒州怀宁县旧制共235年。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即位,因他曾当过舒州节度使,于是将舒州升格为安庆府。州、府治所,皆在怀宁县城(今潜山梅城),辖县是怀宁、桐城、宿松、望江、太湖。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在此怀宁县治修筑安庆府城;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治、怀宁县治同时自今潜山东迁。自隋开皇九年(589)建熙州时起,至宋端平安庆府治东迁时止,怀宁城(今潜山)一直为州、郡、府治达627年之久。今潜山是其时怀宁县的西北部分。元至治三年(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二乡及尧年、潜岳二乡之一部分,另置潜山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旧地置潜山县。首任潜山知县张仁,设县治于原怀宁城旧址,即今潜山城。元时改府为路。潜山最初建置时,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总管府。明太祖辛丑年(1361年),改安庆路为宁江府。壬寅年(1362年),又恢复安庆府,直隶于南京。清沿用安庆府旧称。顺治二年(1645年),划属江南省,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左布政使司以辖之。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设置安徽省。尔后,县的全称则为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安庆道以辖之。民国17年,废安庆道,潜山县又一度直属于安徽省。自民国21年直至县境解放之时,潜山县先后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改第一行政区为安庆专区)。1936年1月,国民政府增设岳西县,划潜山的汤池、来榜、五河、菖蒲四区约1000平方公里,10万人口属之。1949年4月至建国后的1952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1971年3月,改称安徽省安庆专区潜山县;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后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潜山县相沿隶属之。1989年后属安庆市。2018年7月2日,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由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地名沿用至今。
热门文章
阜桥街道
新集镇
舜山镇
大悟县
瓦屋山镇
赛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