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

名称

昭阳区

拼音

Zhāoyáng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云南省

所在城市

昭通市

所在区县

昭阳区

名称含义

昭阳为昭通雅称,意为朝霞绚丽,旭日初升,故名。

名称起源

因寓意得名。

名称历史

春秋战国时为蜀国所控制,属“僰人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境内修筑“五尺道”,沿途曾设置官吏。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朱提县,属犍为郡,辖境约当今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大关、永善一带,治所在境内。建安二十年(215),设朱提郡,标志着今昭通市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实体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同时,朱提县作为朱提郡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开始确立。此后,朝代更迭、数次更名,先后称恭州、协州、安上县、曲州、南通州、贤州、抚夷县、开边县等。到唐朝后期,境内出现乌蒙部落。宋初,乌蒙部落由南诏拓东节度使羁縻统治,同时又接受宋王朝封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乌蒙路,隶四川行省,十五年(1278),升乌蒙路军民总管府,流官改隶云南行省,十八年(1280),改乌蒙军民宣抚司,土官也改隶云南行省。二十五年(1288),升乌撒宣抚司为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宣慰司驻乌撒,辖乌撒、乌蒙、芒部、东川四路,乌蒙路领土僚蛮长官司;顺帝至元元年(1335),改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隶四川行省。同时,元代乌蒙等又直隶于皇太子宫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乌蒙府,领归化州,属云南布政司,同时置乌蒙卫指挥使司,十六年正月,升乌蒙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隶川南道。辖境东西宽515里,南北长760里,东至乌撒军民府界25里,西至建昌卫界490里,南至东川军民府界130里,北至叙州府界630里,元初所筑土城旧址建立府治。清顺治十六年(1659),设乌蒙土府,隶四川省。雍正五年(1727),改隶云南省,六年,改土归流后,置乌蒙府,八年(1730),设乌蒙县附廓,九年(1731),因乌蒙城在历年的战乱中毁坏严重,决定另建新城于二木那(亦名朴窝,即今昭通城所在地)。同时,因乌蒙有“乌暗蒙蔽”之意,改为昭通,取“昭明宣通”之意。设昭通府,置恩安县附廓。1913年,改恩安县为昭通县。1950年3月24日,成立昭通县人民政府,隶昭通专员公署。1958年11月30日,撤销鲁甸县建置,并入昭通县。1963年10月11日,鲁甸县又分出恢复其原建置。1981年11月18日,将昭通县城关镇及郊区和北闸区划出另设昭通市(县级市),昭通县建置不变。1983年9月9日,撤销昭通县建置,其所辖区域并入昭通市,称昭通市人民政府。2001年,撤销县级昭通市成立县级昭阳区,名称沿用至今。

昭阳区

昭阳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