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罕镇

名称

八里罕镇

拼音

Barhan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赤峰市

所在区县

宁城县

名称含义

“八里罕”系蒙古语,名称由来及含义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源于元代称谓“巴尔罕敖拉”“巴日罕哈达”或“巴尔罕达坝”,意为“紫褐色山崖、山梁”,由颜色而得名。二是清中后期蒙古语称谓“宝日罕苏莫”或“苏敏艾里”。因在高树营子村前有一座佛爷庙,“八里罕”由“宝日罕”而来,意为“佛陀”。三是明清游牧图记载 :“喀喇沁蒙古语游牧地,承德府平泉州以东近百里,乃巴日罕”,“此地的主人,乃喀喇沁蒙古族”。张穆在《蒙古游牧记》中载:“喀喇沁右旗以南约百里,有巴日罕阿日善。”清光绪二十七年喀喇沁中旗“旗内官职名录”中,对于任职官员的原籍记录“巴音原籍为巴日罕”。四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来此巡幸所留有驻跸“巴尔罕汤泉”之诗句。《八沟厅备志》中记述为“布尔罕阿兰善河”。综上,第一、三、四条中的“巴尔罕”“巴日罕”“巴尔汗”同为一义,实指紫褐色山崖、山梁,此条地名自元代流传 ;第二条之宝日罕为清末民初地名,最典型的说法记载在《红山文史(第五集)》马宏图先生的文章《昭乌达盟地名趣闻》中,即八里罕地名由蒙古语“宝力罕”音译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人初居此地,在挖土建房时,从地下挖出一石佛雕像,雕像背面写有“八里罕”三字。蒙古语称佛为“宝力罕”或“宝日罕”,汉语谐音称“八里罕”。

名称起源

因驻地八里罕村而得名。

名称历史

元代称“巴尔罕敖拉”“巴日罕哈达”或“巴尔罕达坝”。明清时为喀喇沁蒙古语游牧地,清康熙时期为喀喇沁中旗,称巴尔罕。清中后期蒙古语称谓“宝日罕苏莫”或“苏敏艾里”,清末民初,蒙古语称宝日罕,汉语谐音称八里罕。1947年11月,属宁城县第三区,为第三区政府驻地。1948年7月至1954年4月,兼县政府驻地。1956年初,撤区建八里罕乡。1958年11月,改设八里罕人民公社。1963年,析出11个大队设立热水人民公社。1966年9月,更名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968年,更名八里罕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3月社改乡。1984年4月乡改镇,2006年热水镇整建制并入八里罕镇,沿用至今。

八里罕镇

八里罕镇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