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房县
拼音
Fá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十堰市
所在区县
房县
名称含义
房县含义一说源于五帝时期。房,最早是舜尧对尧子丹朱的封邑名,陵是丹朱对其子的封氏名。据《竹书纪年》载:“尧一百年,帝涉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舜让,弗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尧帝的儿子丹朱,不接受虞舜对部落联盟首领的谦让,不愿继承尧的职位,维护尧禅位于舜的主张。为回避舜的谦逊,从原封地丹水迁徒于此。尧封此地为“房”,奉为虞氏部落的上宾。这里的臣民以房为姓,是房姓的最早起源。又说,房县旧志释义为“四面皆高山巩固,巍然高峻,有如房室”故而为“房”。又“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故而为“房陵”。
名称起源
战国时期合称房陵。唐武德五年(623),撤房陵郡,以房陵简称置房州。明洪武十年(1377),竹山县并入房州,降房州为县,始称房县。
名称历史
原始社会末期属三苗部族区域,约4200年前,尧子丹朱避舜,从丹水沿汉江迁徙于此,尧封此地为房,属虞舜部落联盟的部落方国。公元前13世纪初,殷商武丁伐彭,彭氏部落族群一部迁入,在房邑建彭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彭于中原,彭迁出,乃称房(邑)。周宣王时期(前827—782),为周太师尹吉甫食邑地,后属麇庸二国之地。公元前616年,楚子灭麇,在防渚设立房陵县。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原,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房陵属汉中郡,汉袭秦制。东汉末,属益州汉中郡,统一地名用字为房陵(原写作“防”“房”不一)。魏黄初元年(221),隶属新城郡,郡治所房陵.建安二十年(215),境西北增设安富县(今姚坪乡境),境东增设昌魏县(今尹吉甫境),境西增设上粉县(今军店、化龙境)。南朝宋属梁州,县境南野人谷境置阆阳县。南朝齐,改属南新城郡,郡治房陵。南朝梁,属岐州。北朝魏废帝二年(553),置光迁国与新城郡并置,治房陵。北周武帝三年(563),废光迁国为迁州,治所房陵,改房陵境东昌魏县为大洪县。隋大业二年(606),复为房陵郡,郡治所复置房陵县。唐武德元年(618),境西光迁县并入房陵县。唐武德五年(623),撤房陵郡,以房陵简称置房州,州治竹山。唐贞观十年(636)移州治所房陵。宋雍熙三年(986),新置保康军,治房陵,州、军并置,襄阳路所辖。元裁撤军的建制。明至正二年(1342),房陵县并入房州,辖竹山县。明洪武十年(1377),竹山县并入房州,降房州为县,始称房县。隶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属郧阳府。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析县东修文,宜阳二里置保康县。1912年,属襄阳道。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同年夏,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陕西省两郧专区划归湖北管辖,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房县隶之。1952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撤销,划归襄阳行政专员公署管辖,房县隶之。1956年,襄郧分离,复设郧阳专署,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房县南部大部分地区(现神农架林区面积4/3)划入新成立的神农架林区,成为现今神农架的主要部分。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郧阳地区、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批复》国函〔1994〕98号,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将原郧阳地区房县划归十堰市管辖。
热门文章
双河口镇
阿里河镇
永修县
岭北镇
优干宁镇
丹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