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区

名称

滨江区

拼音

Bīnjiāng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浙江省

所在城市

杭州市

所在区县

滨江区

名称含义

因地濒钱塘江,故名。

名称起源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函〔1996〕121号),设立滨江区。

名称历史

滨江区前身为西兴、长河、浦沿3镇。古为越地,历辖于萧山县(古余暨县)。春秋于越时期越臣范蠡在钱唐江边筑固陵城,言可固守,遂有是名。句践依傅家峙山筑台拒吴,山在长河境内。《越绝书》卷八:“句践将降,西至浙江,待诏入吴,故有鸡鸣墟”。鸡鸣墟即浦沿镇东南的鸡鸣山。余暨之名,见之《山海经·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蛮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余暨地置县,有秦置、汉置两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万历十七年(1589)、清康熙十一年(1672)、三十二年(1693)《萧山县志》和将版的《萧山区地名志》,均认为秦置余暨县。明万历《萧山县志》卷一“地理·沿革表”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始置余暨县,会稽郡领之。”清乾隆《萧山县志》、民国《萧山县志稿》、来裕恂《萧山县志稿》、1987年版《萧山县志》和2010年出版的《萧山市志》,则认为汉置。1987年版《萧山县志》“建置·沿革”载:“西汉初至元始二年(2)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暨县在“今浙江绍兴府萧山县西。”“县名余暨来由有三说:一说萧山地处暨浦(即浦阳江)下游,浦阳江经萧山县而入海,地域上已是暨浦之余,所以称余暨;二谓“暨”有“及”的意思,传余暨为越王无余教化所及,故名余暨;三是“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时期扬州剌史部”(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第1版)图示,秦会稽郡22个属县中,无余暨之名,而西汉会稽郡25个属县中,有余暨名。且见之正史《汉书·地理志》:“余暨,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绍兴市志》“政区沿革表二”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会稽郡(吴)辖县: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剡、余暨等。“《绍兴市志·大事记》(1996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元封五年“朝廷于郡国之上置十三州剌史部,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属会稽者有乌伤(含义乌)、余暨(今萧山县西)……此(汉置)说较为有据。”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余暨为余衍,“亦即盐官斥衍之说。”境域属余衍。东汉建武间复称余暨,境域属余暨。三国吴黄武间改余暨为永兴,境域属永兴。东晋,固陵称西陵,隶属不变。唐天宝元年(742),改永兴为萧山,境域属萧山。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8月,改西陵为西兴,增筑旧城,隶属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萧山县辖夏孝乡、长兴乡与西兴镇。长河、浦沿为夏孝乡、长兴乡境。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一:“长兴……永兴(时萧山称永兴)旧治也。”西兴镇为“两浙往来一都会”。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乡为都,改里为图,长兴乡称四都,夏孝乡为三都、四都;西兴属三都,设西兴场。明初沿袭元制,称长兴四都、夏孝乡、西兴镇,隶属萧山县。清承明制,康熙间西兴设市。同治二年(1863)至光绪年间,长河设镇,长兴乡出现浦沿村名,隶属未变。1928年,推广村里制,县下设区,区下设村、里,称浦沿里、西兴里,属第二区。1932年2月,长河设区,辖冠山、长河、傅许、沿山等乡镇计135闾。1949年5月,长河区辖浦沿、临桥、长安、湘湖、黄山、东湖、新江边、老江边、钱江、冠山、山河、西陵江等乡和闻堰、西兴、长河3镇。隶属萧山县。1957年,西陵乡改称西兴乡。翌年3月,浦沿、冠山合并为浦沿乡。9月,西兴乡、浦沿乡与山河、闻堰等乡镇联合成立长河人民公社。1959年,萧山县改属杭州市,5月,浦沿乡拆分浦沿管理区和冠山管理区,12月,西陵乡建立西兴、西陵两管理区;属长河人民公社。1961年7月,西兴、西陵两管理区合并为西兴人民公社;浦沿、冠山两管理区合并为浦沿人民公社。1984年3月—5月,改公社为乡,称长河乡、浦沿乡、西兴乡。翌年改乡为镇,称长河镇、浦沿镇、西兴镇,隶属萧山县。1987年11月27日,萧山县撤县设市,长河、浦沿、西兴3镇隶属萧山市。1996年5月8日,经浙江省政府批准,长河、浦沿、西兴3镇划入杭州市西湖区。同年12月12日,杭州市以3镇地域设滨江区,地域皆滨江,故名,隶属杭州市。

滨江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