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

名称

咸安区

拼音

Xián'ān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咸宁市

所在区县

咸安区

名称含义

因美好愿景而得名。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为避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之父。赵匡胤称帝后追尊其为昭武睿圣皇帝,庙号宣祖)永安陵之讳,取《周易·乾象》“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咸宁”,又因“咸宁”与“永安”近义,所以取咸宁的“咸”、永安的“安”各一字组成。

名称起源

1998年12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的批复》,发出《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的通知》,撤销县级咸宁市设立隶属于地级咸宁市的咸安区。

名称历史

咸安古属蛮夷之地。《诗经·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殷商時属荊楚。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鬻熊事文王。鬻熊之曾孙熊绎事成王(前1030—993),被封于楚蛮,予以子男之田。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相伐。居摄二年(7),熊绎之玄孙熊渠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立其中子红为鄂王。时为楚鄂王封地。楚宣王熊良夫二十年(周显王十九年,前350),于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置沙羡(yí)县,境域属之。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分楚地为11郡,境域属南郡沙羡县。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以鄂邑为鄂县,境域高桥河以东地属之(下同)。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析南郡、衡山郡置江夏郡,境域属江夏郡沙羡县。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境域分属孙吴之江夏郡沙羡县和鄂县。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孙权析江夏、豫章、庐陵3郡之武昌、沙羡、下雉、兴国、柴桑、寻阳6县置武昌郡,并省沙羡西南境置蒲圻县(今赤壁市)。同年,改鄂县为武昌县。不久,武昌郡复名江夏郡。境域先后隶属于武昌郡、江夏郡之沙羡县、武昌县。吴太平二年(257),废沙羡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平吴,合并南、北荆州,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复置沙羡县,并析沙羡西南境(境内汀泗河以东部分地域,下同)增益蒲圻县,又于沙阳堡置沙阳县(今嘉鱼县,境内甘棠阁以北地域属之,下同),分武昌县复立鄂县。惠帝元康元年(291),武昌县划属江州。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武昌县仍隶武昌郡。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因汝南流民徙寓夏口而侨立汝南县,治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孝武帝太元三年(378),省沙羡涂口入沙阳,并改沙羡县为汝南县,属江夏郡,境域先后分属荆州武昌郡汝南县、沙阳县、武昌县和巴陵郡蒲圻县。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分荆州之江夏、竟陵、武陵3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二年(557)境域西南部蒲圻县地属上隽郡。中大通四年(532),分郢州置北新州(治江夏),西北部甘棠阁以北属沙州,境域隶属北新州和沙州。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废沙州入江夏郡,于沙州复置沙阳县,境域各县仍属郢州江夏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初,平陈,废江夏郡、武昌郡入鄂州,改侨县汝南县为江夏县。大业三年(607),复改鄂州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621),改江夏郡为鄂州。贞观元年(627),为省并州、郡,划全国为10道。天宝元年(742),重改鄂州为江夏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江夏郡为鄂州。大历三年(768,《太平寰宇记》载为大历二年,767),割江夏县南境金城、丰乐、宣化3乡置永安镇,直隶鄂州。此为咸安建置之始。五代十国吴杨溥乾贞三年(大和元年,929),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南唐李昇昇元元年(937),境域甘棠阁以北的鲇渎镇改为鲇渎场,南唐中主李璟保大十一年(953),就鲇渎场置嘉鱼县。保大十三年(955,《太平寰宇记》为保大十二年,954),升永安场为永安县。此为咸安置县之始。时境域分属的永安、武昌、嘉鱼、蒲圻4县均隶鄂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国为15路,咸宁属荆湖北路鄂州。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为避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之父。赵匡胤称帝后追尊其为昭武睿圣皇帝,庙号宣祖)永安陵之讳,取解释《周易·上经·乾第一》“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的《彖传》中“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和《尚书·周书·周官》“庶政惟和,万国咸宁”中“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名咸宁县。高宗绍兴元年(1131),荆湖南、北二路改为荆湖东、西二路,东路治鄂州;二年(1132),仍分置荆湖南、北二路。境域分属的咸宁、武昌、嘉鱼3县先后隶属荆湖北路、荆湖东路、荆湖北路之鄂州。元元十一年(1274),置荆湖军前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二年(1275),置荆湖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十四年(1277),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改鄂州为鄂州路。大德五年(1301),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咸宁先后隶属荆湖、湖广行中书省鄂州、鄂州路、武昌路。惠宗(顺帝)至正二十四(1364),吴王朱元璋置湖广行中书省,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简称“藩司”),分湖广行中书省为湖广、广东、广西3个承宣布政使司,境域分属的咸宁县、武昌、嘉鱼3隶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清顺治十八年(1661),咸宁县属湖广省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1667,一说六年),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2省。境域分属的咸宁、武昌、嘉鱼3县隶属湖北省武昌府。1912年1月,裁撤武昌府。1913年3月,湖北省设置鄂东、鄂北、鄂西3道;5月,武昌县改名寿昌县。1914年1月,寿昌县更名为鄂城县;6月,鄂东道改名江汉道。1927年4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9月,废道,直属湖北省。1932年11月,湖北省设置11个行政督察区,鄂城县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19日,咸宁解放;6月,咸宁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湖北省大冶专区(含高桥河以东鄂城县地)。1952年1月7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大冶专区,咸宁县划归孝感专区。1952年6月,大冶专区正式撤销,改隶孝感专区。1958年10月,咸宁、蒲圻首次合并为蒲圻县(县治驻咸宁城关镇)。1959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孝感专署交由武汉市领导。同月,咸、蒲两县分治,恢复咸宁县。同年11月,孝感专区撤销,咸宁县改隶武汉市。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蒲圻县,将原蒲圻县的行政区域划归咸宁县。1961年5月,恢复孝感专区,咸宁仍属孝感专区。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咸宁专员公署。1970年,咸宁专区改称咸宁地区。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县,设立省辖县级咸宁市,由咸宁地区代管。1984年1月15日,县级咸宁市挂牌成立。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1998年12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的批复》,发出《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的通知》,撤销县级咸宁市设立隶属于地级咸宁市的咸安区。1999年1月25日,咸宁市咸安区宣布成立。

咸安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