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

名称

通城县

拼音

Tōngché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咸宁市

所在区县

通城县

名称含义

“通”指通往、到达,“城”指城市、城堡。以该行政区域的交通条件命名,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沿隽水(下游叫陆水)入长江可通武昌城,而得名;二是指该区域古为湘、鄂、赣三省边界六县的通衢要道,往东可经修水达南昌城,往南可经平江抵长沙城,往北经崇阳可至武昌城,南来北往,四面均可通往城镇,因而得名。

名称起源

唐元和五年(810),更名通城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崇阳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

名称历史

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南郡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37),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县隶长沙郡。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改隶巴陵郡。南齐永元元年(499),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通城县城)。梁大同五年(539),废上隽县,复下隽县,又从下隽县分立乐化县,今通城地分隶乐化、下隽两县,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592),乐化、下隽县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唐天宝元年(742),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县境),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807),升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810),更名通城镇。五代杨行密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保大中期迁唐年县治于今县城西南白面山下。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崇阳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通城并入崇阳。绍兴十七年(1147),恢复通城县,属武昌军。元代属武昌路,明清时期属武昌府。1912年,废府改道,通城属江汉道。1927年,罗荣桓领导通城暴动,建立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1932年,属湖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29—1935年间,通城属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药姑山、黄袍山先后建立县苏维埃政权。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1952年1月7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大冶专区,通城县划归孝感专区。196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通城县划归武汉市。1960年5月26日,撤销通城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崇阳县。1961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以原通城县并入崇阳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1965年7月,通城划归咸宁专区。1998年12月,改属咸宁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