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东津镇
拼音
Dōngjīn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襄阳市
所在区县
襄州区
名称含义
”东津“指地名;”镇“指行政区划。
名称起源
以古代文献记载的资料命名。晋代史学家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记载:“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楚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从习凿齿之记载可看出:襄阳城为楚之北津,而东为楚之东津渡口。楚后,北津之名被襄阳取而代之,而东津之名自楚至今沿袭,可见东津在楚时已为重要渡口。唐代,设有东津乡;宋代,宋元襄阳之战因东津可控扼樊襄,为荆襄关键,称其为柜门关;清代和民国,因东津位于汉江东岸,地处江湾且有码头,称其为东津湾;又因东津渡口附近有徐家槽坊酿酒远近驰名,称徐家埠;清代志书多记载城东十五里有西北津寨堡(集镇),故又称西北津。
名称历史
据《禹贡》记载,早在春秋时(前770年-前476),东津归属于邓国,楚灭邓后,地入楚国,秦统一六国后,东津归属于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郡。西汉襄阳建县后,皆属襄阳县辖制。唐时,为东津乡,属襄阳县管辖。北宋时,襄阳县4乡8镇,邓城县8乡3镇。明代,襄阳县编坊厢6、里35。东津辖区有蔡村里、淳河里、蔡村寄里等。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属襄阳县。 清宣统年间(1908-1912)至1920年,襄阳县分为8区,东津辖区属第四区。 1920年,襄阳县初分为12个区,东津湾为第四区。 1928年,襄阳县分为22区,东津湾为第四区。 1930年,襄阳县分为6区,东津湾为第四区。 1933年,襄阳县分为9区,东津湾为第四区。 1936年,襄阳县分为6区,东津湾为第四区,区署驻东津湾。 1941年,正式实行“新县制”,襄阳县共有37乡镇。东津辖区有鹿门乡、东津乡、王河乡。1943年,襄阳县共有乡镇35个,东津辖区内有东津乡、鹿门乡。 1948年11月,建立东津湾爱国民主区政府,属襄枣宜县委管辖。 1949年5月,襄枣宜县撤销,更名为东津爱国民主区政府,属枣南县人民政府管辖。 1949年9月,更名为东津区人民政府,驻东津老街福音堂(1963年,迁驻东津北街现址),属襄阳县人民政府管辖。 1953年9月,改称襄阳县第十五区人民政府,属襄阳县人民政府管辖。 1954年12月,复称东津区人民政府,属襄阳县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6年3月,区划调整,东津、峪山、黄龙三而为一,并为第六区峪山区人民政府,属襄阳县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8年9月,撤区建社,峪山区一分为四,东津(五星人民公社)、长渠(迎丰人民公社)、峪山(红旗人民公社)、黄龙(东风人民公社),均属襄阳县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9年1月,区划调整,政社合一,东津(五星人民公社)和长渠(迎丰人民公社)合并,改称东津人民公社,属襄阳县人民委员会管辖。 1961年6月,恢复区镇建制,复称东津区区公所,属襄阳县人民委员会管辖。 1968年10月,成立东津区革命委员会,属襄阳县革命委员会管辖。 1975年11月,撤区建社,改称东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属襄阳县革命委员会管辖。 1980年11月,改为东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属襄阳县革命委员会管辖。 1984年撤区并乡,改称东津镇人民政府,属襄阳县人民政府管辖。 2000年3月,原东津镇并入襄阳县鹿门风景名胜区;2000年10月,东津镇等与鹿门风景名胜区分设,恢复原建制。 2001年底,撤销襄阳县,成立襄樊市襄阳区人民政府,属襄樊市襄阳区人民政府管辖。 2010年底,襄樊市襄阳区人民政府改名襄阳市襄州区人民政府,属襄阳市襄州区人民政府管辖。 2010年9月,成立国家级襄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东津镇正式划归经开区托管。2012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襄阳东津新区管理委员会,属襄阳东津新区管理委员会管辖。该地名沿用至今。
热门文章
南站街道
白沙镇
李海务街道
王团镇
钱旺镇
九垄地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