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貂体长35-55cm左右,毛发光滑柔软,身体大部为棕色,头颈部颜色较浅,有的呈现出黄色或灰色。不同紫貂亚种之间毛色也有所不同。紫貂是灵活的猎手,它们善于在岩石和树木上穿梭,依靠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寻找猎物。

白鱀(jì)豚体型略似海豚,但有细长上翘的、布满尖牙的喙部,有点像鳄鱼。体色灰白色,有三角形的矮背鳍,以此与同域分布的黑色无背鳍的江豚相区分。

长颌带狸是大型的地栖灵猫类。吻部狭长,体色灰白,背部有宽阔的黑横纹;左右肩的大黑纹组成汉字“八”的形状,因此俗称八卦猫。腹部是鲜艳的黄色。

靛冠噪鹛身长25cm左右,是噪鹛中极少数羽色艳丽的鸟类。体态修长优雅,头顶上的羽毛是靛蓝色,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喉部为鲜黄色,脸颊则是黑色,虹膜呈现出红色。

野马原本包括2个亚种,但欧洲野马 (Equusferus ferus) 在19世纪末绝种,因此现在的野马专指我国和蒙古的普氏野马 (Equus ferusprzewalskii)。

大熊猫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动物之一了。具有熊科中独一无二的黑白相间体色。尾巴虽然短,但已是熊科中第二长,长达10-15厘米;而且和身体一样是白色的,而非大多数卡通形象中的黑色。

金钱豹是除家猫外分布最广的猫科动物,即使在被人类高度开发的地区也能生存,甚至直到2005年还在北京有记录。

和松鼠一般大小的鼯 (wú) 鼠,体长30一37厘米,尾长36一40厘米。身体背侧灰褐色,腹侧黄白色,四足橙色。头部灰色,并且和身体的颜色界限分明,有棕红色的眼圈和粉色的鼻头。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体长5 ~ 6米,身高2.1 ~ 3.6米,体重达3 ~ 5吨。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

小鼷鹿是我国境内最小的有蹄类动物,体长约40cm。头上不长角,雄性上犬齿发达,往下延伸形成“獠牙”。小鼷鹿是一种夜行性动物,但主要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善于隐蔽,一般不远离栖息地。

金猫体长超过1米,体重9-16公斤。最大的特点是额头上两条宽阔的灰色条纹和每侧脸颊的两条白纹,最容易识别的特征则是中等长度的尾巴,走路时尾尖翘起,露出尾稍下面极其醒目的白色长毛。

怒江金丝猴别名缅甸金丝猴,具有本属猴类的典型特征,即鼻孔朝天。但它们浑身体毛均为黑色,并无金色,头顶有一撮朝前弯曲的顶毛,面部为粉红色。它们的尾巴很长,有助于在运动中保持平衡。

鼬獾头体长40厘米左右,体重1一1.75千克。面部呈黑褐色,头顶经后颈至背中央有一白色纵带,额头至眼睛周围有明显的白毛。吻端突出似猪鼻。身体瘦长,四肢细短呈污灰色,爪长而尖锐。

貉长相酷似浣熊,实则与浣熊没有关系。它的尾巴没有环纹,黑色面罩覆盖了整个脸颊,呈三角形,额头和鼻梁不像浣熊那样呈黑色,而是与吻部一样为白色,四肢则比浣熊粗壮。

亚洲黑熊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熊类,皮毛黑色而富有光泽,因为胸前有标志性的白色月牙,因此也被称为“月熊”。

红白鼯鼠体长35-58厘米,尾长43-61.5厘米。不滑翔时的姿态酷似超大型的松鼠。体色极其艳丽,以栗红色为主,面部和身体腹面白色,眼圈橘红色,尾巴靠近基部的位置有一圈浅褐色的环带。

果子狸的前额到鼻垫有一条中央纵纹,眼下有小的白色或灰色眼斑,眼上有较大的清晰白斑。因其面部有复杂的白斑,所以也被叫作花面狸,英文名意即“戴面具的棕榈灵猫”。

高黎贡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体型雄健,性情凶悍,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覆平地。

天行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很少下地活动。行动时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

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为海拔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成体滇金丝猴的体毛并不是金黄色而是灰黑色,所以也叫“黑仰鼻猴”,但初生的幼仔全身的被毛为浅白黄色。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