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因黄桥两端集市兴旺,集镇遂以桥名。另一说为明初百姓在镇西石桥镌刻“黄公桥”以颂黄姓县令功德,后有地痞讼师以此联名诬告县令。皇命严查,百姓遂将 “公”字凿去,成“黄桥”。受命查办的钦差亦是一位正直的监察御史,但见桥上“黄桥”二字赫然入目,钦差心知肚明,连赞“黄桥好!”据实上报。皇上闻奏龙颜大悦,破格升为四品黄堂。从此,“永丰镇”便改称“黄桥镇”沿用至今。

古越语“沿”即“畔”,“长堤”称为“大博”,故初名为“畔博”,“畔”方言与“铺”近音,为读顺口调转两字,清代后改为博铺,政府驻地在博铺,故名。

因安宁河流经本地时形成一个大回水湾,俗称漫水湾塘,故名。

建在三道沙岗处的村落。

唐贞观年间,于村北建白衣阁庙,以庙名村称白庙。

因境内有一古地名,名为老洲头,古名为荻埠,指运送芦荻的码头,近代时改为老洲头,镇名取地名为老洲镇,故得名。

台烈系苗语“打往”的音译,含义待考。

从境内石塔铺、两会坝两地名中各取一字,故名。

根据境内玉带溪流经辖区而得名。

街道境内有一座出名的柏合寺,故名。明代的柏合街道,有座千年古刹叫“延寿寺”,距今已经有500年的历史,四周林中多有白鹤,有“白鹤寺”之称,寺内景色独特,龙柏、凤柏相依相偎,连理成枝,故更名为“柏合寺”。

因境内铁河而得名。

西宁建县初期在该地置千户守御所,设封门所,取名封门。后来村民取民族团结之意,改名通门,通门之名沿用至今。

镇以原驻地大佳何得名。大佳何原名叫“大家何”或“大罝何”,据该村《何氏宗谱》,何光普(1224~?)为避宋末之乱,由苏州迁此。又据该谱《大罝何里名辨》,该村旧谱称大家何,后来怀李、怀祖兄弟以贤德闻于里,有人赠匾额,长曰“大罝”,次曰“大同”,此地为长房所居,故称大罝何。建文帝四年(1402),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攻克皇城南京。并诛杀方氏十族。当时的大姐何是方孝孺姐夫家,受到牵连。族长对朝廷说:“我们这里叫“大罝何”,人们都以拗罾为生的”。这样“大姐何”又名为“大罝何”了,因为“罝”字代网具。因为对

吾合沙鲁,柯尔克孜语,意为子弹上膛。

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白马重名,故以驻地“白草”的同音字更名为白朝,故名。

明时,叫“安天村”后改“安天畈”,后人口浙增,在安天村下新建村宅,名“安下村”后逐浙形成集镇,嗣后又把“下”改为“华”,称安华。以驻地安华村得名。

“甲措雄”意为“百户部落”。

处禾水北岸,故名永阳。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