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查,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有一户马姓回民到此地河边落户,故叫“马家河”,简称马河,因镇政府驻地马家河自然村而得名马河镇。

此地位于渠县东部,且有张、董、周三庵,取“庵”与“安”谐音,故名。

沙河乡:白沙河上游有白色岩石在河流中冲刷成沙,河滩上多有白色沙石,以此为特征取其河流名称——白沙河,再以白沙河命名沙河乡。

因辖区内有一座名为联芳桥的小石桥,名联芳桥,地取名联芳。

那岭,“那 naz”指田,岭 lingq 同汉义。北宋建隆元年(前960)建村,因村所在的山岭下有田而得名。

原为安隆,意为安居兴隆,后谐音演变为安龙,取真龙天子安居此地之意。

宋代形成大赵庄、小殷庄、小时庄3村。明宣德二年(1427)将大赵庄、小殷庄、小时庄组并中耕营,名大赵庄耕营,简称大赵营。后以谐音称今名。

清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部在此将太平天国最后一股余江下坪残余势力全面平定,故命名此地为“平定”。

因铜钵河流经此地,水流平稳,滩长七里,指水流平稳的铜钵河流经的滩头,因此得名。

三元县城旧址所在地,故名。

城内由大十字口、东小十字口、南小十字口和棋盘式街巷组成。因其地处山上,有“十口为古,出门 见山”之说,故取名“古岘”。

北宋时已有上海浦,“上海”之名主要有两说:一说“因地居海之上洋”,即位于入海口“上”处,故名;一说海外商舶常在此登岸,故名。上海的简称“沪”原系一种捕鱼工具,以竹编成,古代吴淞江下游居民多以捕鱼为业,故称古吴淞江下游为“沪渎”,东晋吴国内史(太守)虞潭曾修沪渎垒,以防海寇,后袁山松又加以增筑,故址在青浦区旧青浦西。今上海市境相传为战国时楚国春申君封地,元代以后附会黄浦江为其开凿,因而黄浦江一名春申江、申江,此为简称“申”的由来。

明朝时,北王庄王充德在此开设油坊打油为生,后遂以油坊作为村名。因镇政府原驻地油坊,得名油坊镇。

因北周武成元年(559年)置永乐县,后以县治所在地为永乐古镇而得名。

于1934年建街成圩,取“嘉宾会聚”之意。

“亚尔堂”系藏语译音,“亚尔”意为上,“堂”意为滩。因乡政府驻地在该地高处的一个滩上,故名。

清咸丰元年(1851),港内商船来往,后来福建、湛江、阳江、崖县等地渔民先后来此港捕鱼,并贩卖渔货,逐渐在此定居形成一个村庄,称为新村 。

据刁氏族谱记载,刁氏先民与明永乐间由山西洪洞县徙此,因该地地势较低洼,且多生莲子,故名“莲子坑”。清同治六年(1867),创修环村土寨,谓“莲子坑寨”。1921年,更村为镇,后又更为莲子镇。因镇政府原驻地莲子镇村得名莲子镇镇。

598 599 600 601 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