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吉鸿昌将军呈请置博爱县而得名。

“威震远方”之意。

因其原驻地于渚口自然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得名渚口,故得名渚口乡。

传以其地乡人任太史、御史等官职,故称“史家”。

因境域位于白草畔和猫耳山之间的窖形盆地而得名。

早前因新圩圩前河中有一块石,形状如牛,得名石牛圩。于清嘉庆23年改建圩场,供民众赶圩走集,随后改名为新圩。

明代军队的编制,最基层单位称为“旗”,根据当时小旗的编号和所处方位,命名西三旗,因街道位于此地而得名。

“边坝”藏语意为“火炬”。

指繁华的大都市的意思。

古时人户居住于此,此地称为落脚寨,清朝初期称乐者寨,后经演化,清、道光时称乐居,取安乐居住之意。

城口之名来源于赵陀城,公元前207年,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在境内筑古秦城,为南越北段隘口,守卫边界,故称城口。镇政府所在地设在此地,故名。

因境域曾建有祭祀东汉秣陵尉蒋子文的蒋忠烈王庙(简称蒋王庙)而得名。

乡人民政府曾驻篆角,因该集镇按属鸡、兔日赶集,又居转角处而得名篆角鸡街,故名。

1959年,国家拟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同时有撤销垣曲县制建皋落市之动议,加之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亦于东峰山一带开建,为就近联系矿区和皋落,遂将新县城选建此处,得名新城。

早在秦代,今子午街称为“蚀中”,是借古天文学用语,意为直南直北,符合“子午”字意。清嘉庆《长安县志》载:北宋景祐二年设子午镇,以南对子午道得名。据宋《长安志》记:“师古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

该村原系汉代古黄河残堤上的一个村庄,新朝皇帝王莽时期称黄河下游元城县(今大名县的一部分)段堤防为金堤,并多次对金堤进行加筑,故得村名为黄金堤。因自然村“黄金堤”得名黄金堤镇,镇政府驻地黄金堤二村为“黄金堤”分出的行政村。

古时,此地名因专渡官府驿吏得名新官渡,后架设土板桥后百姓能平安渡过,故名。

因古时此地有一个宽阔河湾,木船均停泊此地装卸货,且此地平面宽广如大塘,故名平塘。

308 309 310 311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