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关”指红关坝。洪关苗族乡,即一个境内原名红关坝的乡级行政区域。

位于奎屯市区西北部。街道办事处驻乌鲁木齐西路。

传清光绪年间,马知县自湖南到天柱上任,渡清水江时,因船小,改用木排渡江,宿于杨柳村,后人为纪念用木排渡江,故名。

传金、元兵曾扎营于此,称东营、西营,后因此处多杏树,成村,称杏花营。原杏花营镇政府位于杏花营村,故命名杏花营镇。2014年镇改街道后称杏花营街道。

因地处东阳城区以东,故名城东。

“朱坑”系朱坑自然村。安徽朱姓迁入此地建村,因村前有一条水坑,故名“朱家坑”,后简称“朱坑”。政府原驻地位于朱坑自然村,以驻地命名,后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仍沿用原专名。为管理下辖行政村而设立的乡级行政区。

镇政府驻地三岔村,因位于三条沟的交叉口而得名。

三线建设时期,新修了大洪湖水库,群众聚居于此,并在此设镇,因此而得名。

原名鼓楼场,场北垭口上的吊脚楼古庙内有钟鼓,因“鼓”与“古”同音因,清光绪年间改设为“古楼场”。民国年间,又曾更名为鼓楼镇,合川解放后,正式定为“古楼”,故名。

命名白水,始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境内有一个较大的水库叫白水库(原为“白水塘”:因周围山坡土壤为黄白色,雨后流入水塘的水呈乳白色)故而得名白水。镇人民政府驻白水,故名。

传说古时有一条龙,由罗源出来经此,在后山顶停留,后往官坂从北茭出海,故取名长龙。

"文”字其取义当为当时平定了长期以来氐人杨氏所建立的阴平国割据政权,结束了多年以来在这一地区以武力争夺、自相残杀,战乱不已的局面,建州当以文明教化其鸷戾,使人民安居乐业。明降州为县亦沿用此意,清以后皆沿用“文”为县名。“文”反映了对文明的向往和对偃武修文的期盼。

冯封源于金代怀孟两州总督冯道受封之地,为纪念其而得名。

驻地小舟山村。地处当地大尖山北侧,因沿小溪坑两岸设居始称小溪。后因邹姓居多,改名小邹山。后又以村居地形似舟,且方言“邹”与“舟”谐音,改称小舟山。

辖区原属南昌、新建两县,因取两县首字而得名“南新”。

即“安抚边远地区、边疆”之意。

因乡政府驻后坪坝,群众习惯称呼而得名。

据《圈头乡志》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塞北小兴州(现滦平县兴州乡)迁来陈、张、夏三姓移民,土著居民傅、梅、朱社居,陈、张、夏三姓居民屯居。随着人口的繁衍,傅家屯人丁、村域皆在白洋淀圈内居首数头,更名为圈头。因乡政府驻地为圈头得名圈头乡。

2274 2275 2276 2277 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