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有山,称大山包,故名。该山位于昭阳区西凉山部,海拔高,山大包多冠群山之首。

因明朝时此地属瓦甸长官司管辖地,清朝改为练田制时,北部称界头,南部称界尾。

传东汉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队南征曾在此地河滩安营扎寨,故名。

取上望之名设街道,寓意高瞻远顾。

“板桥”指是用木板或石板搭建的,跨越沟、溪或者河流,供人、畜通讯的交通设施;“店”指木板桥旁设立的小商铺;“镇”指行政区域。

“同普”意为“山沟”。

因境内巨各庄村而得名。

因位于平洞村处并设立街道办而得名。平洞为布依语名,意为水淹地上建的寨子。

“程”指姓氏,“集”指定期交易的场所或人口集中的地方,“镇 ”指行政区划名称。

因人物、事件得名。全国著名女劳动模范陈淑贞同志,原宿县城西陈营组人,领导的妇女组织成立互助组,陈担任组长,成为宿城郊区走合作化道路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陈淑贞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得到了省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当时安徽省主席曾希圣同志欣然为陈淑贞的互助组提命名为“三八互助组”。从此后,由此而来的“三八初级社”、“三八高级社”“三八人民公社”“三八乡人民政府”和“三八塘”“三八河”“三八井”以及社”后来的纪实电影《三八河边》誉满全国,名扬天下。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街道行政区域范围内,故而得名汉关街道。

以烽火台得名。

境内有一条河流,传说有一个放牛娃在河边割草,吃了一颗夜明珠,喝了河中三尺水,顿时下起倾盆大雨,放牛娃变成了一条龙,母亲抓住放牛娃一只脚,另一只脚变成了一条龙爪,顺着河游向长江,因神话传说得名“龙溪河”,期望得到神灵保佑,寓意“风调雨顺,居民安居乐业,永享太平”。镇政府驻地位于龙溪河畔,故得名龙河镇。

汀江北来南流,南山河东来西流,在曾坊与汀江汇合,形成丁字形,将陆地分为三块,这三块水中之洲被称为“三洲”。

因当地藏族在境内桥头山岩上建筑一个八棱形石碉得名。

古时,刘汉以北的沙河洪水经常流窜于此,形成大水坑,常年不干,群众奉为天水,天水称汉。明初迁民时,有刘姓大户从山西应诏迁来,占产立庄,称刘家汉,后简称刘汉。因乡政府驻刘汉一村得名刘汉乡。

始初成立乡政府时,确定分南北建立乡政府,北边命名为新兴,故得此名。

因乡政府附近8个村庄皆有布姓居民祖居而命名。

2193 2194 2195 2196 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