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柏山”“柏岙”“八岙”。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一:“柏山,唐开元间,有柏姓隐居焉,故名。”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二:“柏岙铺,在店头铺东十里。” 明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柏岙)。” 一说镇南炮台山,山顶平坦,圆如覆盆,四面看来同一形状,加上山顶筑有烽火台,遥望如圆轿之顶,圆轿谐音为院桥。另一说院桥北街口,古有寺院(即后称院桥堂),院前有石桥,院桥由此而名。

以原乡政府驻地集镇名称(桑营)得名桑营镇。

唐末闽郭太守叶仁捷为避黄巢义军,携家徙此地紫华山中定居,后老死于此,称其地为郭公阳,故名公阳。

原名广阳店,因处广武山之南,山之南谓之阳,遂得名。后沿旧称广店。

明永乐二年(1404)吕姓由山东即墨迁来定居,起名吕家庄。后因在减河上建桥,改为吕桥。因镇政府驻吕桥得名吕桥镇。

因境内一小溪与金沙江交汇处有一渡口溪洛渡,故名。

该地区境内有一天然大岩猫,三米多高,神气十足的把两只前脚蹬起,头部面向东方,好像一只大猫坐在草地上,故而得名。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因此地有天明寺,在此定居人口逐渐增多,形成集镇,故名天明镇。

传说北魏时在此曾设和树县,故称县坝。新中国建立后因乡政府驻地在王家坝村,又简称王坝。

天成:辖区内天成堡的名称;镇:乡级行政区。

驻田坝村,故名。因缓坡地形,田多,故名田坝。

此地形成屯落时,因屯西、南各有一条长形起伏的山地,山头相对犹如“二龙戏珠”。

明军屯边,是十四、十五世纪云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的意义在政治上确定了明王朝对云南的稳固统治,在经济上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而且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人口上则带来了大量以汉族为主的群体,大大改变了云南的民族结构,一些以汉族为主的村落集镇慢慢形成了,带有军事色彩的“所”、“营”、“屯”比比皆是。相传明洪武年间,云南“戍兵屯田”,鹤庆守御千户在此驻有百户屯,因指挥官姓“辛”,简称辛屯,分四个营。自明朝以后,辛屯逐渐发展成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居民区。因建国后辛屯村一直是乡级行政机关驻地,故而得

清初,建有观音庙,并设有邮铺,名观音铺。清末,庙毁,更名观庙铺,简称观庙。

金钟山则因其顶峰形似金钟,故名,

因境内牯塘、团山塘、大牯塘等三口塘紧紧相连,故名三口塘。

北齐为禽昌县治而得名。据记载,明代既称县底村。

卢市,地域名称;镇,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2152 2153 2154 2155 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