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桥”指桥的名字;“镇”指乡级行政区域。

传桥圩街于明朝初年始建在猪奀江西岸,因逢农历子午卯酉日为圩日,江旁建都灵桥,故名。

汪甸,壮语 Vuengdienz,是汉语“荒田”壮语读音,“汪 vueng”指荒,“甸dienz”指田。因该村曾有一片荒地被逐步改造成良田,故名。

战国为楚之柘邑。秦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得名。后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并更名柘城县。《太平寰宇记》柘城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

振兴中华之意。

乡人民政府驻柏林村,故名。因境内有白石岩与林安箐两村,取两村首字组合命名 “白林”,后 “白”演变为 “柏”,得名柏林乡。

“乌”为乌黑透亮,指井水之色;古有画龙点睛之说,龙的精髓都在双眼里,这里的两口并列泉井恰似一对龙眼。

因驻地苏孟自然村得名。村以苏、孟两姓氏得名。

“夹铁甘拖”,彝语意为山嘴上的小坝子。

清乾隆年间,为清军驻防据点之一,此地设庆宁营,故名。

东汉初年,山西部分乡民迁至此地“庄科上”建村。明初遇水灾,村民被迫“南北挪,上下簇”重建家园,后由北挪演变为北罗。因镇政府驻地北罗村得名北罗镇。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姓祖先由永平府抚宁县逃荒至此立庄。因此村坐落在三条沟岔的交汇处,遂取村名三岔口。伪满时为区别本县另一同名村,改称三星口。

以境内龙溪(西苕溪)得名,河道蜿蜒绵长,形似龙身,故名龙溪。

政府驻地普立,故名。原名普鲁着,彝语,意为彝族普鲁王族家的住处,后演变为普立。

因其“两山夹江,四时多云、山水之阳”得名“云阳”。

官亭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古为合肥至六安州的驿传中道,官府在此建有亭子,俗称官亭,二说:从前有一位皇太子的老师,其师到了耄耋之年告老还乡,这位太子登基后,对其师念念不忘,常在百官朝见时,褒其师之德,赞其师之才,因此,当朝文武百官相继从京城赶至皇师故里拜望。官员行至下马墩,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此稍憩等候参谒,后根据百官曾于下马墩处暂停的故事,把此处集镇定名为官停,后演变为官亭。

该办事处位于西夏区西北部,东至新南公路,西至沿山公路(110国道),南以贺兰山西路为界,与朔方路街道办事处相连,北接贺兰县洪广镇,故得名。

清初,苏姓先在此地开店,遂取名苏家店。因乡政府驻苏家店得名苏家店乡。

2138 2139 2140 2141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