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地位于因盛产白玉而闻名于世的和田地区于田县境内,地处昆仑山北麓。和田玉以其特有的玉色而备受珍视,是各种玉石中的佼佼者。蕴藏在克里雅河充沛的水资源形成了225团拉依苏泉水沟独特的自然风貌,灌溉着大片良田,养育着225团各族职工群众。

东门,指旧迪化城的东门(惠孚门)地区。

“水东”指“水东河”,水东河流经此地。

因清河地区的泉水多发源于此,故而得名。

传南朝梁武帝时在此建广唐寺,宋代建白马塔,塔北为卫辉至开封大道。人们沿路做买卖,开设饭铺、店铺,得名塔儿铺,简称塔铺。

因辖区内有四宝山得名。

汉(公元前202年)时,此地为县治,因地处零溪河畔,适阳山(羊角山)下而得名零阳县,后零阳镇、零阳街道均依此而名。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于此称赞这里为“十里霞川(今迎恩门到高桥一带),灵芝(古文中”芝“通”之“)福地。”“灵芝”一名由此而来。

龙,龙江,即今北潦河;津,岸埠码头,现安义大桥附近,原浮桥边上,现已拆除。由于北潦河源远流长,弯曲迂回,春夏汛期,洪潮咆哮,有龙腾之势,故又名“龙江”。因历朝在龙江(潦河)北端河埠处建驿站设渡口,称之为“津”,龙津之名由此而来。

据万历《新昌县志》卷三,槐潭一名长潭,在浪渡溪,离县城西南12公里。"方干诗曰:“波涛漫撼长潭月”,故取名为长潭。又据王氏家谱记载,梁陈间有超之公仕武毅将军殁而葬于澄潭。当时澄潭为嵊地,方言叫“长潭”。

因地处一方贤人学仕赴京应试必经之道,故名“通贤”。

据传,唐朝末年甘肃陇西李氏一族因躲避战乱迁居于此。兴集时,由李姓发起,为纪念祖籍陇西而名陇西集,后简称陇集。

因境内有一寨子,形似凤凰而得名凤凰寨。

以政府驻地(古郊村)得名。相传古名叫哭郊,火烧莲花寺后,将和尚强霸之民女及其子女也烧死在古郊东山沟鬼窖内,常有狼嚎鬼哭之声,故名。淸康熙间,县令孙必振曾一度改名为重兴镇(又作崇兴镇),后更名为古郊。

大良村,原名“大凉”,因该地有一眼泉水四季都非常凉爽而得名,后改同音“大良”。

1925年楚姓等人从张北县满德堂迁此建村,以原籍村名满德堂得名。因乡政府驻地满德堂得名满德堂乡。

清代中叶建岳溪场,因此地四周山岳环抱,溪沟纵横而得名。

因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史称前赵)刘渊在此建都,修建宫殿,后毁于战火。相传村址即当时的金銮宝殿之所在,故名。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