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原写作吞等, 壮语 Rindaengj, “吞 rin”指石头, “等 daengj”指竖立,意为石头竖立。因今县城所在地始建于镇南街山脚平地上, 传说街边有一巨石竖立, 便取名“吞等”。后因外地人来此经商聚居, 人口逐 年增多,便把“吞等”改为“添等”。1957 年为书写方便取“天下平等”之 意改为“天等”。

堪圩,壮语Gamhaw,“堪gan”指牛甘果树,“圩 haw”指圩场。此地山坡上生长有很多牛柑果树,民国时期逐人口增多渐成圩,故名。

“宝”音同“雹”,指冰雹;“圩”指街。指此圩地常下冰雹,故名。后为便于书写将“雹圩”改成“宝圩”。

“榄”指橄榄果。“圩”指街圩。“榄圩”是指盛产橄榄,人口增多成圩。

唐代为思诚羁縻州治所得名,后思诚讹写为思城再讹写为恩城。

那岭,“那 naz”指田,岭 lingq 同汉义。北宋建隆元年(前960)建村,因村所在的山岭下有田而得名。

福隆街,原名福龙村,因村中榕树旁有一条像游龙的泉水流出,百姓受益得福,故名。1927年地方绅士许生军发动商人把商铺从平良街迁此成街,生意兴隆,改称福龙街。

因昌明街得名。宋建隆元年(前960)建圩,因人们希望街圩昌盛文明,故名。

“龙”指游龙,“门”指穿山洞门,“龙门”指街圩旁有条小河穿过山间隧道,犹如龙游过闸门。

“五山”指民国时期所辖的棋山、罗山、宾山、盘山、联山 5 村,因建立时所辖5村,故名。

下雷,古称雷峒。因此地雷雨天气多得名。俗称“布法”。“布”壮语指地域范围,“法”壮语指天,意即广阔。下雷,取“地域广阔”之意。又有宋代改罗和洞(即火龙洞)为下雷土州得名之说。

硕龙街,原名岭匡,后因所辖骨屯沿归春河石山走向形似巨龙得名石龙,后改为“硕龙”。

“雷平”旧名“太平”。传说很久以前,土官请一名地理先生看风水,地理先生爬上龙盘山顶眺望,看见下面地势平坦,便建议土官取名“太平”。1928年,太平、安平、下雷三个土州合并成雷平县,取下雷的“雷”字和太平、安平的“平”字,得名雷平。

全茗,原为全茗土州附近的一个山村,因过去出产名茶,故名。

桃城,旧名历阳,后称上雷。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罗爵召集百姓修筑土城墙,至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以料石砌成石墙,因城形似桃果,故名。

1951年广西省政府报请政务院,并经政务院于1952年8月11日批复同意,养利、万承、雷平3县合设大新县,取“疆域扩大、面貌更新”之意而得名。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今县境置羁縻龙州,因相传古时今上龙乡水陇屯后山脚龙泉中有鱼头似龙,十年一见,见则五谷丰登,州因此得名。

上金;“上”是指上等;“金”是指黄金。“上金”寓意着此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不可多得的沃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