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语称“仙疆”,意为神、仙人居住之地。

传说很久以前,鹅洞飞雪景点瀑布下金鹅洞中藏有一只金鹅而得名。

镇政府驻地姚关村,故名。

“亚来”意为“到达上面”。

南地街道办事处辖管的城区地域。

据《鄞县通志》记载:徐氏家族为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偃王后裔,宋室南渡后,一世祖徐应汉自天台迁居鄞东大墩徐家后(今明楼街道徐家社区),建造起24间具有江南风格的深宅大院,俗称“走马楼”。因所建之楼,楼阁相连,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宽敞明亮。因此,该楼取名“明楼”。街道以“明楼”而得名。

传王姓始祖由县西辛店迁此定居,村处八山背后,故名。

原为北卤沟。居住在沟边的群众,以淌盐卤为生。后有朝廷官员路过此处,用北卤的谐音,起了一个吉庆的名字“百禄沟”,因此得名。

《象山县志》载,元至大间(1308-1311),象山教谕舒(木或)后裔自丹城迁此。明末,张姓祖自宁海迁入。原系滨海盐场,称盐场,后海岸北移,盐田改为农田,以谐音雅化为贤庠。意为培育贤能之地。镇以贤庠自然村得名。

约两百年前,镇西一千米处有三江场,镇东一千米处有二郎场,两场相距太近,为争赶场日期,各不相让,常常引起纠纷;后由二郎场的领头人袁万胜和三江场的领头人岳万胜共同协商,将两场合并,在现在的地址重建新场,名为万胜场,取万事如意永远胜利之意,镇以此为名。

窑店镇历史悠久,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就建都于此,旧时这里巍巍宫殿连绵不断,人口密集,商旅来往,其繁荣兴盛,故而称其窑店。

清朝初年两个团合并为小海团。1766年小海场署迁移到小海团后,定“小海团”,乾隆1768年场署撤并于丁溪以后仍叫“小海”。镇沿用此名。

因城临颍水,阜阳古称颍州,建区后沿袭古称而得名。

因原辖区管辖范围为光明路附近。

“马坊”指“应城马监东马坊”旧址,“街道”指行政区划。

南芬区在下马塘设立的街道办事处辖管的区域。

境内有峤山。嘉庆《莒州志·山水》载:“峤山城东二十里,南近屋楼,高可及坡,有古庙,有洞,有泉,颇具幽致,山有大涧数十道,一、二丈不等,相传秦始皇驱石作桥是为鞭石之迹,故又呼桥山。”相传南坡涧壑有一天然石桥,清同治年间(1862-1875)桥毁,演变为峤山。

明朝严松柏家族兴盛,其后裔在泥河东岸建严松柏公宗祠,并在宗祠南侧建起圩场,称松柏圩。建镇因圩,故名。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