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历史上曾叫做“禹王集”。南北朝时期,萧衍在丁末年立国号为“大通”。后传说梁武帝为体察民情,曾微服私访于此,为当地百姓伸冤除害,集上人民为感其恩,改“禹王”为“大通”,明嘉庆年间,镇西一蒋姓在京城做了大官,硬将大通镇改为蒋家集。解放后,镇上人民为赋于美好的新意,又将蒋家集改为大通镇。

驻地为一大坪,曾开设过圩场,因公平交易故而得名公家坪,后因龚姓在此设亭,建村庄,后改为龚家坪。

古称署兰,其集南有署兰山,后在山北麓设集,取名为署兰集。因“褚”与“署”谐音,后演变为褚兰。

瑞州,瑞取自高安的古称瑞,州取自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故名瑞州街道。

地势较高,峰峦星罗棋布,故名天星坪。

取自“事业,进步、发展、昌盛之意”。

“成吉思汗”系蒙古语,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拉多”意为“雷神”。

因乡政府驻地在平街,因而得名。

驻地山口村,地处四都港、方山坑和小平坑三条坑流汇合口,古称谷口,又称三口,后以四周环山,村居设在溪流出口改称山口。

境内有紫云山、紫云书院,故名。

据清嘉庆丙寅年《开州志》《三国魏志》记载:濮阳王衮疾因敕令官属曰: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据考,后人为纪念蘧伯玉,于其墓旁立集,渐成村庄,取名蘧村集,后演为渠村集。清末因黄河泛滥,部分村民移居大堤西,仍名渠村,原村遂称老渠村。

因政府驻地原位于白鹿泉村而得名。

因最早地处丰阳县经济、文化中心,是县治所在地。

傣语地名,“西双”为十二,“版纳”意为一千田。明隆庆四年(1570年,傣历932年),车里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区划分为12个“版纳”,故名西双版纳。又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故名。

因镇政府东南面有座白石砬子山而得名。

留名府原名刘名府。相传,明朝时,有一官员因犯罪被判处充军云南,行至此地,接到了朝廷的特赦令,该官员被赦免无罪,他高兴地对人说:我已年迈力衰,此去云南,自知有死无生,有去无还,没想到来至此地,得以赦免。看起来此刘名府乃留命府也。以此典故,遂改村名为“留命府”,后发展成为前、后两村。“命”和“名”谐者,逐渐又演化为留名府。因乡政府驻地后留名府,故得名后留名府乡。

一说临泽多湖泊,临沼泽,故临泽;一说因县东有“临泽亭”,得名临泽县。

1783 1784 1785 1786 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