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圩Hawyez,“乙yez”指大芭茅,“圩haw”即圩集。乙圩原在今旧圩,传昔时当地曾长有许多芭茅草,故名。1937年圩场搬到新址后仍称“乙圩”。

羌圩,壮语 Hawgieng,“羌 gieng"”指火绳木,“圩haw”即街圩。因当地曾是一片火绳木林,后辟为圩场,故名。

因地处红水河南岸,故名。

古文原名“古那”,壮语 Gonaz,“古go”本义为当地、此地,这里作村名词头,指村屯;“那naz”指田。因始建时当地泉水长流,可以造田,故名;后以“文明”之意改称“古文”。

红水河从北向南流经常吉村下岩处时,有30米落差,当地壮语称之为“滩”,建电站时取下岩的“岩”和“滩”字,称“岩滩水电站”,故名。

因驻地大化镇得名。大化原名“圩岭”“化圩”,传明正统十二年(1447),思恩知府岑瑛明命在今大化镇景山村那角屯设圩,名“圩岭”;清朝晚期圩场搬到今大化第二中学附近,当时圩场简陋,全是茅草亭子,后改名“化圩”,“化haz”指茅草。后雅化为“大化”。

古河,状语Gavax,“古ga”本意是此处、当地,这是作村名词头,指村屯,“河vax”指红水河。因此街地处红水河北岸,旁边又有小河环绕,故名。

百马原名“白马”,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有人骑白马经此,马闯入庙宇跪下,庙因此称为“白马庙”,后人迁居建村称“白马村”,后渐成街圩,谐音改为“百马街” 。

共和,共同和平相处之意。

贡,壮语gyong,即鼓。传附近红水河水流湍急,声如擂鼓,故名。后亭上屯打铁街迁至此地,渐成街圩,称“贡圩”。1920年,广东商人劳半更到此经商,认为此地临河,是“山川水贡”之地,改名为“贡川街”。

都阳,“都”指都泥江(今红水河);“阳”指都阳山。因处都阳山之南、都泥江(今红水河)之北,背山面水,故名。

大化原名“圩岭”“化圩”,传明正统十二年(1447)思恩知府岑瑛明命在今大化镇景山村那角屯设圩,名“圩岭”;清朝晚期圩场搬到今大化第二中学附近,当时圩场简陋,全是茅草亭子,后改名“化圩”,“化haz”指茅草。后雅化为“大化”。

“永安”意为永远安定。

因来往此处的人需要翻山下坳,故名。

隆福Runghfouh,“隆rungh”,指山间平地,即㟖场;“福fouh”,即福气。因隆福街曾是土司居所,被认为是有福之地,故名。

因清代,永顺土长官司邓氏强迫辖区的上段、中段、下段三村瑶民每年每村猎交野山羊一只而得名。

“龙”喻指“游龙,“湾”同“弯”,指弯曲。因此街位于红水河一河湾南岸,此段的河流宛若游龙转弯,故名。

拉仁原名“拉赢Labhingz”,“拉lab”指抢夺、掠夺;“仁、赢hingz”指赢得。传拉仁街始建于明朝,建村时村民因争夺土地而闹到土司衙门,土司衙门却直接把土地收为己有,后群众称此地为“拉赢”,意思是土司叫喊了几声就赢得了这块土地。后将“拉赢”两字简化为“拉仁”。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