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平车村鸡冠岭,流经平车、三合、松山、下河,至黄沙冲口从右侧汇入泗罗河。故此河段名松山河。

该河主要流经同江村,在龙镇村有思旺河汇入,向东北流,进入绣江,故名该河名思同河。

江口河起于十里镇大萃村,在江口圩汇入绣江,故名。江口,意为两江交汇出口处。

“泗”,方言指水的意思;“罗”,为旧时一种夏天穿的轻软有稀孔的纱织物,这种纱织物由一种与纱谷同类的植物经加工制成,这里河的两岸盛产这种植物,故名泗罗河。

六余河起于上垌村集冲,经流六余,在水口村车田从右侧汇入泗罗江,故名。

榕木河起于石头镇大扭村蟾蜍脊山,流经大扭、榕木。在水口村从右侧汇入泗罗河,故名。

因流经黎村镇,故名。

因其主要河段位于古兆村,故名古兆河。古兆,人们为了防卫,常在村口派人把守,发现情况即以鼓声召集村人,故名鼓召。因“鼓召"的方言谐音为"古兆"。

源于县底镇新江村大头竹化自然村,由西流向东北,流至自良镇道知自然村汇入绣江,故名道知河。道知含义可参见道知村词条。

河湾处种了杨梅树,故人称杨湾河。

起于十里镇琼新村,至黎读桥注入绣江。此河段名黎读河。黎读,照黎读刘氏族谱记载,其刘氏元祖为刘向: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明朝末期,刘天祥从岑溪迁居此地,为怀念祖先鼓励后代,取该典故之意,名藜读,写作黎读。

因为主要河段位于杨外村,故名杨外河。杨外,原名羊外,意为羊皮村外面部分。因村中人多制作羊皮而得名,后一分为二,外部称为羊外,再后来,因方言中“杨”和“羊”同音,所以人们就将其写为杨外。

清朝时候木井村一片名都泊村,因主要河段在此,故名都泊河。

六青,意为该地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河水清秀,本地方言中“六”和“绿”同音,故写作六青。

该河河水上游水土流失,河水常年黄浊,本地方言中称夹带沙土的河水为浊水,河流故名浊水河。

因在杨村镇大军村石人闸和黎村河汇合注入杨梅江。故人称石河,又因主要是在杨村境内,故又称杨村河。

龙河河道弯弯曲曲,在古时候被人们认为像龙一样,故名龙河。

有旧志记载,有水源出古绣州即今罗秀,方舆纪要错以为该水为容江,故改称绣江。久之,遂以绣江为名。

928 929 930 931 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