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岭口位于长清区孝里街道。

马山位于长清区城南21公里处,双泉镇马山头村北1.5公里。原名隔马山,《春秋左传》载,晋伐齐,齐师夜遁,夙沙卫带队走在大军之后。殖绰、郭最说:你来断后是齐国的耻辱,乃代卫断后。卫恨之,遂杀马于隘路挡道……故名。海拔512.3米。马山是我区三大绝景之一,山上有重修于清乾隆三年的碧霞洞。嘉庆二十五年建丰施后殿等古代建筑。有明弘治甲子科进士杜泰题诗:“……隔马峰高于太始,栖鸾县古自何年,胜游已负平生愿”。古为道观,曾与灵岩、五峰山并称“三山”。属寒武纪石灰岩。山上植侧柏、刺槐、核桃、柿子等。覆盖面积占

马鞍山位于济南市历城区西营街道。

位于莱芜区雪野湖以东。长度2.2千米,宽度1.8千米,平均海拔600米左右,主峰海拔750米,面积4平方千米。属泰山山系。植被以赤松、刺槐、侧柏、槲树为主,覆盖率为90%。“马鞍山”是当地对于山形之俗称,相传清朝咸丰皇帝当年避难于此。山体是有泰山花岗岩构成,植被多为黄荆为主。山间多巨石,怪石嶙峋。四面陡峭,唯南坡稍缓。马鞍山森林公园于1999年1月被莱芜区政府定为市级级森林公园。所跨行政区域为雪野街道、茶叶口镇。

在莱芜区最北山区,隔雪野湖与悬羊吊鼓山对峙。海拔为750米。所在山脉为泰山山脉。植被为针叶林,以黑松、赤松为主。阔叶林以刺槐和槲树为主。沿环湖路北行至南白座村向东行,途经仙人桥、洗心池等景点,附近有寨址,四面环山,形势险要。山体主要由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构成。据传说清朝咸丰皇帝当年因叛军作乱曾路经此处,避难于此。马鞍山峰在雪野湖以东,形似马鞍,名马鞍山峰,北峰稍高,南峰峻险。两峰相对,犀利峥嵘,南奇北秀,甚为壮观。海拔750米,在群山中突兀屹立,与雪野湖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副壮美的山水画卷。山名代代相

民国十五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一》载:擒口峪之东山曰马鞍寨,肖形也。有洞可客羊数百头,有清泉曰清沥。上有泉曰老泉,出山腰间,水亦入川。马鞍山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西3千米,东为小黑峪,南连黑牛寨,西为秦口峪,邻锦绣川乡境,北临李家庄。海拔545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土质多为粘土。所在行政区为西营街道。

马鞍山位于莱芜区,所属行政区为茶业口镇。

马鞍山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十八号,南邻英雄山风景区,西临英雄山路,北邻经十一路,东邻玉函路。因山体形似马鞍故名。长0.6千米,宽0.4千米,海拔162米,邮编250000。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四里村街道。

落鹰石位于长清区万德街道。

位于莱芜区西北39.5千米,大槐树西北10千米,为莱芜区与泰安市郊区之界山。呈西北—东南向,海拔765米,占地面积1平方千米。系砂石山,植被多为刺槐等。邮政编码271100。

马鞍山位于章丘文祖街道境内。

马鞍山位于城东南6千米处,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务子中村东南1千米。海拔246米,属寒武纪石灰岩。以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山》载:“县东八里许,山形似马鞍考故名”。所在行政区为崮云湖街道。

因其山形得名。因其山形似罗圈,故名罗圈山,后简称罗山。罗山位于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柿子园村东。山体长约0.43千米,宽度为0.4千米,面积为0.16平方千米,山体海拔217米。罗山所在行政区为孔村镇,周边有孔子山村等村庄,邻近35济广高速道路,方圆3平方千米。

位于千佛山街道南部,千佛山东南。因山上旧有“乐缘寺”,俗称“乐寺顶”,后讹传为“罗袁寺顶”。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卷七·山水考二》载:“佛慧山之西为罗家寺山,山之阳为马场。又西北始为历山……” 罗袁寺顶海拔410米。山北腰为黄石崖,有北魏时代的造像。是山东佛教重要史迹。多数石刻已毁,且有部分已坍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顶有微波站。

最初因山上古寺乐缘寺而得名。此山俗称乐寺顶,后以讹传讹,演化为螺丝顶或者罗袁寺顶。罗袁寺顶位于市中区千佛山南面,处于舜耕街道,长1.4千米,宽0.94千米,面积为1.3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0米,主峰海拔410米,山阴的一处悬崖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石崖,上有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至北宋宣和三年的摩崖造像若干尊。相传此处秦时黄石公曾隐居于此,又因石呈黄色,故名黄石崖造像。山上有侧柏、桧柏、千头柏等构成的常青树林。所在的行政区域为舜耕街道。

骆驼嘴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北部。

驴山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华山街道。

在莱芜区茶业口镇上法山村东南200米处,平均海拔130米,长度500米,宽度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植被以刺槐、柏树、花椒树、为主,覆盖率为60%。一,山体多石土壤瘠薄。怪石嶙峋。南面陡峭,唯北坡稍缓。所在行政区域为茶业口镇。

6643 6644 6645 6646 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