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平阴县唯一处经省民政厅批准的永久性国有公墓,因所在地理位置命名。位于青龙山,故命名平阴青龙山安息园。平阴县青龙山安息园位于平阴县青龙路378号,所在行政区为榆山街道。东靠平阴县青龙山,西临青龙路,周边有尹庄家园、鲁西美好家园、十里铺村、鲁西化工第三化肥厂。于1994年建成,占地面积约为0.134平方千米。跨越平阴县榆山街道,管理单位为平阴县殡仪馆,保护等级为县级。联系地址平阴县青龙路378号。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沙五村,属王舍人街道。建于清代,石结构,占地面积60.94平方米。桥东西长11米,南北宽5.54米,桥面距现河面3米,桥墩到桥面用6层石头砌成,桥有两墩三孔,河水自南向北通过佩文桥。桥洞没有纹饰,在桥西距桥2米处有光绪二十年《重修沙河佩文桥碑》一通,碑高1米,宽0.68米,厚0.29米。保存基本完整,结构稳定,桥现在仍然使用。佩文桥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对研究古代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由沙一村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32。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裴家营村东、济钢厂区西平原地带,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东约2200米有梁王河自南向北流,东南约2000米有鲍山。属鲍山街道。遗址西紧依裴家营村,东及南部紧依济钢厂区,北约3000米有济青高速。南至济钢厂房区北东西向水泥路至裴家营村,东南部至济钢厂房,东北部至变电所北水泥路,北部向东北延长。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300米,战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现场采集的标本主要有:陶鼎口沿、鬶足、器盖、罐口沿等。年代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西周。裴家营东遗址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为研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裴家营村南100米,裴家营村南菜地内,为平原地带。裴家营南遗址为平原地带,大体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椭圆形,遗址的东2500米有梁王河自南向北流,约东南2000米有鲍山。遗址现在多种植菠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及小麦等农作物。遗址北100米有裴家营村,东150米为济钢厂房区。西南约300米有王舍人遗址,西南约500米有民国历城县委旧城墙及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北约3000米有济青高速。遗址北至裴家营村南100米,东至济钢西侧南北路西50米,南至苗圃房北,西至南北向水泥路西50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旅游区内。。占地面积不祥。所在行政区是柳埠。传说为春秋时期练兵跑马之地,唐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途径此地,亦在此操练兵马,养精蓄锐。跑马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基本与山体平行,南北较狭长。现遗址已被旅游开发的道路所覆盖,路西侧存墓葬3座,年代不详,其中1座已被破坏。跑马岭遗址所处的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是一处集动物科普、园林艺术、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环境独特的野生动物园。1997年被历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单位。该遗址为本次文

位于钢城区辛庄街道。培峪玉皇庙占地南北长5米,宽8米。庙位于院北,3间。石基,灰墙,灰瓦。所在行政区域为辛庄街道,邮编为271108。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于家村北,济南军区干部培训基地小广场内。毛泽东主席塑像矗立在广场北部,背山面南,占地面积约65平方米。花岗岩雕刻,立姿,高约4.6米,目视远方,着军大衣,双手握军帽背于身后。基座为方形,高约4.6米,红色花岗岩贴面,东西两侧各雕有三面红旗。塑像东西两侧各植有一高大雪松映衬。为济南市保存为数不多的毛泽东主席塑像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重要的保护价值。2013年12月20日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捎近村村中,所在山谷称西峪沟,东西山分别称东坡和西坡,南山称南坡又称平顶。炮台始建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主要用于抗击抢掠而建。占地面积7027.236平方米。通体以巨石砌成,现存遗址高5.5米,东西宽16.4米,南北长20.7米。顶面中部及西南部村民建筑房屋。中间原有台阶可拾阶而上,现以巨石砌堵,炮台顶有古柏四株,南有光绪年间石桥1座,对于考证清末社会现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系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炮台遗址地处泰山北麓,因是当地通泰山捎近之路而得村名。这里是通泰山和济南的近路,南有龙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潘庄村南,属港沟街道。修筑于1914年,现存干道长约400余米,在田庄村内尚存长约100米石板街与干道相连。干道东起潘庄村南约50米,向西穿越龙须河至田家庄,路宽1.5米—2.5米不等,中间铺砌宽0.5米,长0.7米—1.4米不等的青石板,两侧铺砌碎石板。龙须河上用青石垒砌石桥一座,于石板路相连,该路由潘庄与田庄两村于民国甲寅(1914)年共同修筑,是周围村庄通向济南的要道,因此称其为“城道”,路旁石碑记载修路始末及首事人等内容。该石板路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为研究民国时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泥淤泉东村东北部,又名印度泉,因历史上多次被山洪泥沙淤塞,又被村民称为泥淤泉。属柳埠街道泥淤泉三个泉池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分布、泉水涌出后分为两股泉流分别向西、北流去,形成地上明渠。泉眼旁有一株树干洞穴累累的古槐,当地村民称为“唐槐”。据调查,井畔原有泉碑,现已被泥淤于地下,已不可见。泥淤泉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系济南市七十二名泉之一。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7〕58号文件登记保护。由泥淤泉东村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13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大门牙村村北太甲山南麓。为明代郡王墓,地表保存有陵墓外垣墙遗迹,南北长约158米,东西宽约80米;现存墓葬封土高约3米,周长20余米,享堂等建筑基址基本保持原貌,保存较完整。地宫保存完好,距地表约6米,东西宽9.3米,南北长13米,全石结构。墓门及甬道后为横堂,高约4米,后并列东西二室,各以甬道与前堂相连,甬道中分设室门,各室及甬道均为券顶。20世纪60年代末济南市博物馆曾进行发掘,出土了墓志铭、铁缸、玉饰、铜币等文物。1981年3月门楼石雕垂珠被毁,随进行了封闭保护。宁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锦绣川办事处潘家场村南。属仲宫街道。水井一眼,井口直径0.35米。清咸丰元年(1851年)合庄义井碑记记录修井经过,该碑嵌在北约40米路旁庙台基南墙上,台基较高,台基上原有庙,现已改建为民宅,另外3通碑分别为修路、修庙碑。据村民介绍当年修井时凿一升石屑换一升米,修井代价极高。潘家场义井是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是具有明确纪年的古水井,对研究清代当地居民生活情况具有一定的价值。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7〕58号文件登记保护。由潘家场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

位于历城区唐王街道南殷家村东南约1200米。汉代设立。所在行政区唐王街道。遗址南800米有韩辛村,正东1000米有樊家庄。遗址东西长,南北窄,呈不规则形分布。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中东部被X051县道(老僧口——柳埠)南北向分割。路东遗址保存较好,地形较平坦,南部有现代墓葬区;路西由于窑场取土,破坏严重,土坑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50米。遗址文化层距地表约2.5米——5米不等,文化层厚度约1.5米。现场采集的标本主要有:白瓷瓮沿、罐沿、盆沿、井圈,年代为汉代。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潘庄办事处神武村东南,属港沟街道潘庄办事处。港沟三开间,四架梁,进深一间,硬山顶,顶换为琉璃瓦,门窗已改建。山门院墙为后建,坐北朝南,庙南有一水塘“南塘”。南堂庙创建年代不详,院落面积132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34平方米,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主要建筑物庙。该遗址由历城区人民政府登记保护。由港沟街道潘庄办事处神武村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02。

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王山头村东云翠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明隆庆年间重修,现存有南天观、玉皇阁、蓬莱仙院、凭虚阁、长春阁、真武现、三真观、戏搂、日月泉、看台及元、明清碑刻、道士墓地等,占地约3600平方米。主建筑分成四个院落,成“田”字形分布。院落内保存有元、明清、民国时期所立石碑10余通,南天观西侧有元至元四年(1267年)“云翠山南天观”石碑一通,高4米,宽1.2米,系翰林院承旨李谦撰文,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东侧有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石翠山天柱观新建玉皇阁记”石碑

南上山街教堂坐落在经七路纬一路南上山街20号,东靠南上山街小学,西靠南上山街,集聚会、礼拜、传教、慈善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督教文化中心,始建于1923年,由美国南浸信会出资,在南上山街购地0.014平方千米,盖起了礼拜堂及住房,原旧堂可容纳500人,并附设真光女子中学和妇女学道,管理单位是市中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保护级别为市级,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东梧办事处桃科村南部南河上,占地面积约19.72平方米。为单孔石拱桥,桥面铺石板,桥通高2.6米,拱高2米,桥面长5.8米,宽3.4米。桥东北尚存石板路近20米,中间铺宽约0.5米大块石板,两侧铺碎石板,路宽约2米。该桥与石板路始建年代不详,至今仍是村民通行必经之路。桥主体保存基本完好,两侧护栏石无存,桥面所铺石板大部碎裂。该桥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对研究桥梁建筑有一定价值。该桥现由历城区人民政府登记保护。主要建筑物石桥。由桃科村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

位于泉城广场西南方,杉槁园街3号。因位于济南老城南关地区,故名。原为清真南大寺“稍麻”之一。 据《山东省志·宗教志》载,南关清真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因临山水沟边,夏日山水暴溢,寺址曾几次迁徙,现寺为民居四合院改建而成。礼拜大殿建筑面积60平方米,全寺建筑总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礼拜大殿三间,东西讲堂六间、沐浴室两间。礼拜大殿是略加修饰的民居式建筑,屋脊飞檐略有修饰。其饰物的独特在于东西两屋山的檐脊上,各装有两个龙头,朝南两个龙口张开,朝北两个龙口紧闭,极可能与山水由南而北的自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