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仁通所建的佛教庵堂。

纪念佛教分支婆罗门教的庵堂之意定名罗佛庵。

建作祈求丰裕荣华愿望的寺庙,取名裕华寺。

又名迎龙风雨桥。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八日,军委第一纵队从江底乡出发,经接龙、牛头 、地林头、龙塘坪、田湾、塘房,翻越黄强界进至洛岩、秧地(即坳头)地域。九日,军委第一纵队由洛岩、秧地出发,经湖南五团,翻越九斗界,到洋湾、潘寨宿营。在潘寨,中国工农红军军委第一纵队第一方面军曾在红军桥宿营过夜。由于当时红军住宿潘寨时,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打了一战,牺牲了几名战士。为了纪念红军烈士,1946年,把翻新后具有苗族特色的木桥,命名为“红军桥”。

即沿着江边修建的为市民提供的休闲的公园。

建在浔江河滩的一片沙洲上为市民提供休闲的公园。

原名白水沟,是由山溪瀑布得名。后借景区风景及龙胜侗民起义历史,开发成旅游景点定名银水寨。侗民领袖吴金银与白水沟瀑布相结合取名。

玉石技艺园在江边,故名艺江南。

因属龙脊景区范围内,故名。

山像龙有脊背,老百姓生活在龙有脊背之上。

为纪念红军烈士及解放战争剿匪斗争牺牲的烈士而立碑纪念。

意为过去此地梨树成林,故名。

1933年,桂北五县的瑶民起义惨遭桂系军伐镇压,瑶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都关注长征中的红军对他们的态度。1934年十二月上旬,红军长征进入桂北,了解到瑶民起义的情况后,坚决支持少数民族争取自身解放的革命斗争,并一路慰问和鼓励起义受挫的瑶胞。在龙胜江底矮岭寨,红三军团一支部队宿营后由瑶族群众杨进芳带路出发,当来到泗水白面瑶寨时,发现路边的龙舌岩下躲藏着五个瑶民起义小头领(其中一人是矮岭寨人),师首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即派人前往龙舌岩看望和慰问,在龙舌岩下的小坪上红军首长与他们座谈,向他们讲解革命道理,鼓励

是龙胜县的一个综合性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利用原有地形,由上而下,自左往右形成一个园形而建。雕塑像采用锡青铜铸造,单体人平均高度2.8米,总体雕塑5.5米高,基座6米,纪念碑共11.5米高。整座碑分三种颜色和层次由上而下过渡,并由最下层粗糙过渡到最上层细密,中间层次模仿山形及岩石分块,突出龙胜地形特色。 纪念碑上有3个红军战士和少数民族群众的雕像,他们手持刀枪,冲锋陷阵,振臂呼喊,不惧生死。纪念碑上的雕像是以突出红军、腕臂高呼的游击队员,支援革命斗争的支胜百姓组成一幅革命传统的完整画面,以

建在小江屯的红军烈士纪念墓。

因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龙坪寨,中央军委就驻在这座鼓楼附近。入夜,桂系特务纵火焚烧民房,妄图嫁祸红军,挑拨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周恩来副主席和邓发同志,一面命令部队警戒,捉拿纵火敌特;一面指挥红军指战员奋力救火,终于救出了在鼓楼东南面的一百多座民房。侗族人民怀念红军,把这座鼓楼命名为“红军楼”。

1934年12月13日清晨,红军收容部队一百多人,在潘寨河边集中准备出发时,遭桂军第五十六团三面袭击,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以疲惫的身躯顽强的迎击数倍于已的敌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收容部队大部安全撤离,但有二十四名战士为掩护战友而在战斗中牺牲,长眠在伟江这片热土 上,事后伟江乡洋湾村开时绅士曾庆东出资 将十八牺牲的红军战士埋葬在铜钱炮这个地方,另有六名重伤员在撤离途中牺牲,其骸骨被伟江的苗族同胞分别埋葬在其他地方,因年代久远。具体地址无从查找。即建在潘寨屯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红军长征走过的一段路。

135 136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