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湖

名称

江津湖

拼音

Jiāngjīn Hú

类别

湖泊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荆州市

所在区县

沙市区

名称含义

“江津”指位于江津中路,“湖”指湖泊。

名称起源

以其所在道路名称而命名。原名便河,历史上,便河是一条运河,起自沙市,经长湖可达沙洋至汉水,洪家垸是运河边的一个大水潭。便河的漕运功能飞起后,睡眠日渐萎缩,最终仅余中山公园一段,并与洪家垸连为一体,共同组成现在的江津湖。

名称历史

江津湖的变迁,由便河和洪家垸两部分演变形成。便河原名沙市河。据清《荆州府志》记载:“沙市河在县东南15 里,俗名便河。”《江陵乡土志》亦载:“沙市河……一名龙门河,又名为便河。”据近人考评,便河前身可能就是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96—681 年)开凿的扬水运河。因通向郢城(即纪南故城)东门,而郢城东门又名龙门,故便河亦称龙门河。便河一名始自明代,意为方便交通。古之便河起自沙市,经长湖可达沙洋以至汉水各地。今之荆沙河和荆襄河原来也是便河。清宣统元年《江陵乡土志》载,便河“为扬水分注及襄水逆流之尾闾”,其在金龙寺分为三支:一支西行七八里(即今之荆沙河)达城河,有西北扬水来会;一支北行六七里至草市河,又东北行六七里至东关垱,东南有雷家垱诸水来会,又东北行七八里出关沮口入海子湖……另一支东行至曾家岭处折向南至便河瑙(即今之便河小游园南端)。相传,两千多年前,便河曾在江渎宫附近与长江相通。历史上便河交通十分繁忙。《江陵乡土志》称其“北通襄沔……水路便利,故由外江输入之货物不下数百万,河身较宽,巨舰均可撑驾。”清光绪二年(1876 年),曾被疏浚,船舶可由沙市直抵沙洋盐码头(即现在的洋码头)。陕南、豫南各地货物运销川湘及川湘货物运销陕南、豫南各地就靠这条河。直至解放初期,船只仍可经长湖至便河瑙停靠,雷家垱、金龙寺、塔儿桥、便河桥等地皆为帆樯如林的内河码头。20世纪50 年代末期,由于河道淤塞,便河瑙至今北京路的一段河道又被填为陆地,内河码头遂被转至雷家垱(荆襄河)和三板桥(豉湖渠),便河如今只剩沙市中山公园东部长约500 米、宽约100 米的一块水面,即江津湖曲尺状湖面东部南北向窄长的一块。《水经注·江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江)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其意思是说:荆州城南在当时濒临长江,在长江的北岸,那里有一处通江的入水口,叫江津口,这里一处沙洲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长江行进到这里,才算真正成为波澜壮阔、既深又广的大江了。 后来,由于长江主泓南移,原有的河道较浅处由江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成平陆,较深处则被泥沙分割成一长串渊、塘、湖。渊,如天井渊、椒茨渊、太师渊、巢婆渊、锅底渊和木沉渊等。而洪家垸所在地域,则是依托于古龙门河(便河)的一片沼泽地,是古椒茨渊的孑遗。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洪家渊还是当地一处蚊蝇滋生、杂草遍地、水洼沟渠密布、污秽不堪的荒僻地,当地村民在其高处种菜,低处种藕,更大区域的地方则任其芦苇丛生,野畜狗獾出没。1991 年,沙市市政府统筹安排,各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义务劳动,对洪家垸进行了清淤整修。共清除淤泥20 多万立方米,砌筑驳岸5 500 米,栽植观赏林木若干,并异地重修了便河桥,将便河和洪家垸连为一体,划归沙市中山公园经营管理。整修后的便河和洪家垸改称江津湖。 洪家垸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四五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江)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其意思是说:荆 州城南在当时濒临长江,在长江的北岸,那里有一处通江的入水口,叫江津口,这里一处沙洲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长江行进到这里,才算真正成为波澜壮阔、既深又广的大江了。 由于长江主泓南移,原有的河道较浅处由江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成平陆,较深处则被泥沙分割成一长串渊、塘、湖。渊,如天井渊、椒茨渊、太师渊、巢婆渊、锅底渊和木沉渊等。而洪家垸所在地域,则是依托于古龙门河(便河)的一片沼泽地,是古椒茨渊的孑遗。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洪家渊还是当地一处蚊蝇滋生、杂草遍地、水洼沟渠密布、污秽不堪的荒僻地,当地村民在其高处种菜,低处种藕,更大区域的地方则任其芦苇丛生,野畜狗獾出没。1991 年,沙市市政府统筹安排,各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义务劳动,对洪家垸进行了清淤整修。共清除淤泥20 多万立方米,砌筑驳岸5 500 米,栽植观赏林木若干,并异地重修了便河桥,将便河和洪家垸连为一体,划归沙市中山公园经营管理。整修后的便河和洪家垸改称江津湖。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