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老龙洞

拼音

Lǎolóng Dòng

类别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十堰市

所在区县

郧西县

名称含义

“老龙”指传说中年代久远的神兽,是人们祈雨信奉的水神,“洞”指地底的通道或空间。

名称起源

因故事传说而得名。相传古时某一日,一位八旬的老人在雄伟陡峭的龙背山脚下干活,突然发现浓雾弥漫冲天,透过雾幕,见一双闪亮发光的大眼睛,口吐云雾,发出强烈的吼叫,向西飞去,地动山摇,片刻,裂开一个大山洞,溅出一股清泉,乾隆59年(1794年)大旱,洞水干涸,百姓祈雨,果应神灵,塑身像一尊,命名老龙神,并钻一小洞,移于洞中,供人祈拜,命名老龙洞。洞中清泉爽口,味甘治疾,饮之长寿,水边一棵珍贵而粗大的娑罗树,高约30米,拔地而起,直撑岩顶,形成“一树撑岩”之势。

名称历史

据《捐款碑文》记载,乾隆59年(1794年)因大旱,老龙洞水干涸,百姓祈雨应灵,请石匠钻一小洞,塑一神像,称老龙神,移至洞中,名老龙洞,现初步探明,大洞口高阔30多米,深30米,可容300人,洞中泉水爽口,味甘治疾,饮之长寿,水边娑罗树粗1米,高30米拔地而起,直撑岩顶,形成“一树撑岩”之势,故名“树撑岩”洞右侧岩壁上岩石凝若成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老人、似骆驼、像马,像猴,像鸟,常有石燕,蝙蝠、鼯鼠、鸟群出入其中,形成奇妙的山水画、有人吟诗“此地有处树撑岩,潺潺流水洞里来。八方游人来相会,欣赏美景乐开怀。”此诗精准的描述了树撑岩老龙洞的奇特美景。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由于冰雹侵袭,神像严重受损,百姓捐款复修,民国15年(1926年)由于日晒水淋,神像再次受损,百姓再次捐款修复,同时增塑观音娘娘,财神像,并铸造一口大钟,曾有和尚撞钟,响映四方,信奉者你来我往,香火旺盛。解放初期至文革期间(1948—1976年)所有神像及大钟全被毁,81年县委副书记袁学光来此考察,取名“树撑岩”后“改进大队”更名“树撑岩村”。1988年8月8日(88洪水)来袭,只剩娑罗树,2008年7月当地百姓刘某重修平台,塑神像八尊,2015年6月,百姓筹资重建,取消原有八尊神像,就塑三尊神像(老龙王、观音、财神)和神龙一条,2015年7月,网名传播,游人观光达300余人,热闹非凡。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