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夏日哈石经院
拼音
Xiàrìhā Shíjīngyuàn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青海省
所在城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天峻县
名称含义
夏日哈石经院系蒙古语译音。意为淡黄色石刻墙。“夏日哈”为淡黄色;“石经院”为庭院式石刻墙之意。
名称起源
因石刻佛经庭院夏日哈境内,故名。
名称历史
始建于1952年,1951年汪什代海副千户秋什杰意愿召集部落上层人士共同协商,并广泛征求汪什代海十八部落相关头人、活佛、宗教上层人士等方面的意见,同意大藏经《甘珠尔》石刻,当时开始筹建工作。从民间俗风水角度选择了建石经院选址和寻找石板;当时秋什杰副千户带领东协活佛、扎查寺部分僧人,从布哈河用途,加苏,鲁茫沟等地寻找石板,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最终在下环仓部落(今江河镇)夏日哈织合尕木山沟发现最好的石材,并该地南侧东协活佛等人选址。1952年农历4月15日举行开工仪式,开始副千户秋什杰亲自主持这一工程的具体筹建工作,并组织工匠艺人及劳力,拉开了规模宏大的大藏经《甘珠尔》石刻经院建造工程序幕。石经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有四面石经墙及院门组成,石经墙总长308米,高2.58米,宽2.73米,东墙长76.5米,北墙长77米,西墙长87.5米,南墙长77米,全由石板砌成,在这些石板上镌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103部(卷)及部分“沓木多”(解脱经)组成。总共内外有佛龛466孔,其中外侧有佛龛241孔,内侧有佛龛221孔,大门两侧4孔。大佛龛高1.1米,宽0.9米,深0.3米。小佛龛高0.5米,宽0.36米,深0.35米。于1956年9月竣工,这一佛教文化建筑工程历时5年。1957年举行开光典礼。石经院中心空地上用雕刻石经板垒起一座高大的时轮佛塔,整个佛塔用纯金粉涂饰为鎏金式佛塔,造型奇特,风格古雅,塔顶由相轮、月亮、太阳组成,塔身呈方形,塔腰以上渐次形成阶梯,塔腰圆辉,呈覆钵形,设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而不分级,顾名思议,“时轮”者乃修时轮金刚密法的本尊,有捍卫佛法、有四方平安之意。同时,也指佛教内外别三时轮。时轮佛塔的基底部,当年建有小地宫,内藏金银珠宝作为奠基。塔前置有巨锅长明酥油灯。石经院所用石料由汪什代海牧民义务提供。据有关资料显示,佛经佛像雕刻耗资105600元。所刻大藏经《甘珠尔》以当年德格印经院版本为蓝本,经文雕刻清晰秀丽。在雕刻工程中,雇用汪什代海地区工匠艺人40余名,1954年雕刻负责人去世,石刻工作迟迟没有完工,1956年千户丹科,部分头人决定,从(今黄南州和日寺)雇用工匠艺人30余人,当年竣工。1957年千户丹科的主持下,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1000余名僧俗群众参加了仪式。汪什代海部落所建的这座大藏经石刻石经院,在当时闻名于环湖地区。即使现在,在环湖地区空前绝后,卓然不凡。然而,在1958年饭封建运动及后来的十年“文革”期间,石经院这一佛教文化建筑先后两次遭到严重破坏。石经院的石经被拆去修建羊棚、热炕、草库轮、垫公路等,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遗憾。1984年至1989年,对石经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补修。2006年汪什代海信佛群众自筹资金30余万元,对石经院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修缮,新雕刻佛像释迦牟尼佛像108尊、印度84位大成者、莲花生八号、二十一度母、君主25位、师君三尊、二胜六庄严、白度母、五种文珠菩萨、七佛、八大随佛子或八大菩萨、妙音佛母、弥勒佛、长寿三尊、土地神像3尊、本尊像30余尊,静怒二相、忏悔之神、主尊三佛等300余尊,都是雕工精美之作基本回复历史原貌,有效抢救和保护了这一独特宗教文化遗迹。2008年4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信教群众不断增高扩大,这里成了开展佛事活动的圣地,浓浓的宗教气氛,高超的艺术技巧,是石经院闻名于环湖地区。
热门文章
英石村朱氏宗祠
汀州会馆
化石迷宫
东岭烈士陵园
龙卧岩风景区
银竹老山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