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白帝庙

拼音

Báidì Miào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奉节县

名称含义

“白帝”即东汉公孙述。新莽时期,公孙述(号子阳)据蜀为王,在夔门西边的山上筑城,取名子阳城。因城中一口井里,常升腾白色雾气,如同“白龙出井”,公孙述认为此是祥瑞之兆,便于更始二年(公元25年)自称“白帝”。后人认为公孙述对蜀人有功劳便在白帝城遗址上修了这座白帝庙,用来供奉公孙述,故名。

名称起源

1871年,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得名。

名称历史

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7年)发兵入蜀,公孙述战败身亡,白帝城被毁。后人认为公孙述对蜀人有功劳便在白帝城遗址上修了这座白帝庙,供奉公孙述。宋人张珖以汉书“白帝庙”三字立于庙门。明正德五年(1510年),四川巡抚林俊以正统观点出发,认为公孙述为叛逆,不可立庙祭祀。因此,他令人毁掉公孙述像,改立土地神、江神及汉将马援(伏波),庙名改为三功祠。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巡抚朱廷立改三功祠为义正祠,祭祀汉昭烈帝与丞相诸葛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抚段锦又增塑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像,取“明君良臣,千古垂范”的意思,改义正祠为明良殿。至此,“白帝庙内无白帝,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庙宇,改回庙名白帝庙。1957年由书法家刘孟伉重书“白帝庙”三字。由于年代久远,正门上字迹破损。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