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宝顶山石刻

拼音

Bǎodǐngshānshíkè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大足区

名称含义

寓意此处为一块宝地,一直都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

名称起源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本县米粮里的赵智凤曾来此修行16年,后来人们发现毗卢庵下石洞横刻有“迹石池宝顶山”6字,清同治年间大足县知事王德嘉手书石刻“宝顶山”。

名称历史

宝顶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于淳祐九年(1249年),前后历时70多年,是南宋的著名僧人赵智凤所主持营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场,共有石刻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的规模最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拨专款对宝顶山石刻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在大佛湾增修了护檐、保坎、围墙和栏杆等,开凿大小排水沟2条及增建“牧牛图”保护亭;70年代,对石刻保护区的“圣寿寺”、“万岁楼”等进行维修,对“涅盘像”前的十大弟子、“毗卢洞”、“圆觉洞”、“牧牛图”等部分造像进行修复和粘接;80年代,实施“地狱变相”危岩的归位与粘结锚固,还对“毗卢洞”、“地狱变相”进行了化学灌浆加固等;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