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悬棺厅

拼音

Xuánguāntīng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奉节县

名称含义

悬棺主要分布在三峡一带。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叫做船棺、岩棺。瞿塘峡、风箱峡,大宁河巴雾峡、滴翠峡,大宁河上游巫溪县境内的荆竹坝,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九畹溪等地都有悬棺。“船棺葬”是巴族的独特风俗。对古人实行悬棺葬还有数种解释:一说是借谐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贵;二说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还有一种说法是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故后)“尽孝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名称起源

根据展出物品和所在位置而得名。

名称历史

三峡悬棺,最初来自古籍载述与民间传说。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1948年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长期致力于岩葬研究的学者陈明芳,对“悬棺葬”作了这样的界定:“悬棺葬是崖葬中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倚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 三峡崖葬的历史最早记载至少要上推至南北朝时期。《水经注》载云:“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远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蒲(泊)舟崖侧,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插灶”就是悬棺。古人不识悬棺庐山真面目,往往把它想象为“插灶”……试想烧过的“火烬”(类似木炭)何以能永远插在崖间?而且其形“长数尺”,这不是棺木又是什么?进入唐代后人们始认识发现三峡绝壁上悬藏之物为悬棺。唐代将军王果路过三峡时也发现了悬棺,古籍多有记载。《太平御览》559卷载:“《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北宋·邵伯温《闻见后录》载云:“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人棺椁云。”苏轼《出峡》诗中有云:“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望天苍苍,石室开南向……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釐,瓦棺悲古葬。”诗中所描述的当是铁棺峡中之悬棺。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亦多有三峡悬棺的记载。这些记载,描绘出人们对悬棺逐步认识的过程。 风箱峡。清光绪《奉节县志》载:“风箱峡,在瞿塘峡中赤岬山下,崖穴间高不可升,相传鲁班之风箱也。”清·许瓒《东还纪程》载:“夔门时有风箱峡者,数仞绝壁中迭置木匣,如风箱甚多,仰望色如朽木,较棺形则小,其景象颇相类也。”清光绪《巫山县志》载:“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悬壁之上垒垒,形类风箱或类棺。”“鲁班岩,治东十五里,上有斧凿风箱形迹”。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