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上津古城

拼音

Shàngjīn Gǔchéng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十堰市

所在区县

郧西县

名称含义

“上津”行政区名称;“古城”指旧时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名称起源

以所在行政区域(上津),得名上津古城(古镇)。因城建于金钱河边,城墙周围柳树成荫,又名柳州城;城形似朝靴,内设九条街,意为立足于长治久安,又称“靴子城”。

名称历史

此古城始建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 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修此城,于古城址之北200步外向北扩展,筑一土城,建立廨署;明成化四年(1468年),再修此城,“修筑高八尺,周长四百七十丈,为东西南北四门”;嘉靖壬午年(1522年),知县曾槐力捐俸修砖城,于土城内陶甓而城之,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城门有五,门各有楼,西南再辟一门,以便民;嘉靖三年(1524年)秋告成,此次为明代古城最大的一次大修;嘉靖五年(1526年),上津对东山进行治理,大面积植树,开沟挖壕,将古城后山之水沿山东南向导流于河;嘉靖十四年(1535年),古城被夹河山水冲淤后,知县胡岡峻之,砌上石头,深一丈,后复淤塞;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张应凤又加筑泊岸数丈,象鼻二座,以杀水势,城始可固矣;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夹河水溢,冲崩西城六十余丈,其后多次复修多次冲毁, 清顺治七年(1650年),因明末清初张献忠占领上津时,对古城极大破坏,知县顾莱初又兴工,“袭旧城垣三分之一修之”;嘉庆七年(1802年),再次全面复修,并做补修,砖记“嘉庆七年,上津公修”以示事,修复后,墙体周长1236.6米;1947年,上津古城又作为上关县民主政府机构所在地,固守鄂陕两省要塞;1992年,上津古城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上津古镇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湖北省目前九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十堰市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启动建设,依托千年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手笔进行保护开发;2013年,古城入列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上津文化旅游区正式被列为国家4A级景区,上津古城是上津古镇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