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西王母石室

拼音

Xīwángmǔshíshì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青海省

所在城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天峻县

名称含义

西王母石室系汉语。“西王母”是指王母娘娘;“石室”是古人穴居之所。又称“关角直合孔”意为大藏经溶洞之意。

名称起源

相传,格萨尔王与霍尔打仗时,格萨尔的大将(格萨尔的侄子)--吾叶德合战死此地,格萨尔悲痛之下拔剑砍下北侧一个山头,又用剑戳成山洞,在大洞内为其侄念(甘珠尔)经文108部,历时9年零9天,终超度成仙。二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同二郎神杨戬大战于此,山洞为二郎神藏身之处,故名。

名称历史

西王母石室在形似圆锥体的独立小山内,古历史记载俄国布里雅特蒙古人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催比科夫受俄国地理学会派谴,于1899年11月25日至1902年4月4日间,装扮成一名到西藏的布里雅特香客,在青海至西藏之间行程一个来回。1992年1月27日,这位“佛教香客”在关角智合崆留下了足迹。他在由日记编写的《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书中写道。“早上八点十五分动身上的路,一直走到一个名叫甘珠尔•丘卢(石头甘珠尔)的地方。在一块异常宽阔、平坦的谷地中间矗立着一座小石山。小石山的西北(应是西南—笔者注)面有一个大洞穴,可以骑马走进此洞穴,向后转个弯,还可出来。该洞穴的洞口有一堵用大石板垒成的小围墙,高约丈余。石板上上端的边缘处有凸缘,这是作为墙盖用的。洞口对面的围墙上装了一个大门,大门完全是有大石块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门两边的短墙由于时间的关系向外倾斜着,造成了两道裂缝。洞穴左面的那道裂缝小一些,它不认为是洁净的。因为,据传说,有一位王公的儿子曾经在这儿被挤死了。右面的那道裂缝被认为是具有清洗罪孽的功效。在这里,我正好看到了一些男男女女是如何尽心竭力的穿过这道裂缝。他们相信,如果一个人是有罪的,那么裂缝便会缩小并长时间的折磨他。罪孽深重的人是根本无法通过这道裂缝的。据说,这座小石山是个山顶,它是被莲花生从位于这座小石山东面的一座山上砍下来带到这里来的。的确,那里就是有一座类似于截短了的圆锥体的小山,当然,这就成了传说的起因。下面,我再补充说一下围墙。古时候,有一群蒙古人携带着从西藏获得的108卷《甘珠尔》,在这儿停留过。唐古特人来袭击了,杀死来了这群过路的蒙古人。唐古特人想把摞在一起的《甘珠尔》经卷带走,但是奇迹出现了---全部经卷变成了石板。唐古特强盗无法将石板举起,于是战战兢兢地逃跑了。从那时起就矗立起了这堵默不作声的硬得像石头似的《甘珠尔》经卷构成的墙,它鉴别着人们罪孽的程度,并为之清洗”。显然,这一传说是蒙古族针对环湖藏族的杜撰。但催比科夫对“关角”溶洞作了详细的描述。“关角”溶洞由主洞、前左侧偏洞、后左侧偏洞三部分融为一体,主洞又分为前主洞和后主洞两部分;洞壁四周均有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的石灰岩石块镶嵌而成,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岩石图案。据旅游局提供的信息显示,在形似圆锥体的独立小山内,其山下底周长为400米,高约20米,洞口朝西,洞口两侧原有长1.5米、宽0.8米、高0.8米的108块长方形青石,砌成长10米、宽6米、高4米,周长为32米的长方形围墙,围墙正中留有通往洞内之正门,正门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小门,二郎洞由主洞、后左侧偏洞三部分融为一体。主洞又分为前主洞和后主洞两部分,洞壁四周均由光滑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的白色石灰岩镶嵌而成,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岩石图案。溶洞长度6米,宽度4米,面积大约20平方米,容量50立方米。二郎洞,为自然形成的岩石溶洞,是藏传佛教僧侣诵经修行之地,早起许多过往僧人和高僧大德们在洞内设宿闭静念经,至少要七天。2005年,西王母石室由台湾商人投资300万元,宫殿落成,供游人观赏。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