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亥姆寺风景区

拼音

Hàimǔ Sì Fēngjǐngqū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甘肃省

所在城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康乐县

名称含义

据传大唐武则天称帝(690—705年)时,尊崇佛学,一天竺高僧闻知后,执意要朝见这位名声显赫的天朝女皇。他携带佛教徒们捐赠的金银珠宝、香料、药种和三尊佛像同弟子随从数人北上长安。经半年多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吐蕃与大唐交界的边关——虎狼关。当他们在站歇息时得知陇西一带有叛军作乱,驿道不通。与此同时,驮载佛像的骆驼跪卧不起,引胫向夏牟山长鸣不止。僧众们顺势望去,只见夏牟山顶云霞灿烂,彩虹凌空,林木含烟,白鹤盘旋。高僧顿悟为天象所示,此山必有奇异非凡之处,既然吾佛显灵,天意不可违也。僧众们觅路登上夏牟山,只见古木参天,异兽出没,百卉争妍,奇香扑鼻。僧人们发现在悬崖之上有一洞穴,登上去一看,洞深约三丈,正中一尊金刚亥母,与沙岩一体、天然无琢。僧人们以前曾听说金刚亥母世有三尊,不知所处,今得偶遇,惊喜异常。随将洞穴定名亥母洞。并将所建寺院取名亥母寺。

名称起源

来源于地理位置及用途。

名称历史

亥母寺古称云界寺,建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毁于清。明永乐时,有殿、楼、阁、亭25处,依山而建,鳞次相连,层层登高,极为壮观。几次大地震导致亥母洞塌落,殿阁亦有损坏,清同治之乱时为匪所焚。至民国时仅剩寺院一座,系乱后重建。该寺为藏传佛教寺西蜂窝寺(位于本县鸣鹿乡)支寺,法门始建于山下约四里之遥的徐家沟口,沿用为今日村名。寺对面的山梁上有条陡直的坡道。名曰“西番婆路”,可以想象当年吐蕃妇女朝山之众。亥母寺历经劫难,1958年时被辟为畜牧场,其林地面积由解放初的667000平方米缩减到133400多平方米,乔木类被砍伐尽。1962年后复有僧人释谛觉守寺,当地群众以护林为名,对寺庙进行了维修保护。1978年后,寺内佛事活动逐渐恢复,并增建了6间北殿,6间南殿,重修了钢筋水泥仿古山门,山脚下新修接引殿一院。退耕还林133400多平方米,绿化荒山200100多平方米,新植松柏10000余株,新修上山车道3千米。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