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渌江书院
拼音
Lùjiāng Shūyuàn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湖南省
所在城市
株洲市
所在区县
醴陵市
名称含义
渌江书院位于醴陵市仙岳山街道西山半腰。据民国《醴陵县志》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管乐倡建“渌江书院”于城东朱子祠之西,道光九年(1829),知县陈心炳移建书院于南宋所建西山书院旧址,其名一直沿用之今,未曾有异。
名称起源
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管乐倡建。
名称历史
从南宋至清前期,醴陵先后办有七所书院。首先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的醴陵弟子邑贡生黎贵臣在城南玉屏山下创建醴陵第一所非官学的书院“昭文书院”。因黎贵臣字“昭文”而命名;其次,南宋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讲学于醴北莱山,后人建莱山书院作为纪念。明正德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迁建莱山书院于县署后,改名为“东莱书院”,康熙二十年(1681),书院改为营署、遂废;第三,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创建于现渌江书院所处位置的“西山书院”,因元初一度废除科举制度,故“西山书院”废于元朝;第四,明崇祯四年(1631),知县朱三才创建位于城北姜岭文昌阁的“超然书院”。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张尊贤主持修葺后改名为“文成书院”。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张晟主持重修后复名“超然书院”;第五,县人彭之冕于清乾隆年间创建“江东书院”于江源财源塔旁,古称“江东坊”。嘉庆时,书院废圮仅留遗迹;第六,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县人重修城东“朱子亭”及“瑞渌池”,在亭、池旁建书院共祀朱熹与吕祖谦。因两人曾合著《近思录》,而命名为“近思书院”。后不久书院废,改书院门额为“朱文公祠”,即后俗呼之“朱子祠”;第七,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管乐倡建“渌江书院”于宋、元、明学宫故址即朱子祠之西。道光九年(1829),知县陈心炳以城市嚣喧,撤旧院为考棚,移建“渌江书院”于原南宋“西山书院”旧址。“渌江书院”至今已历260多年。 “渌江书院”位于西山半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水,风景秀丽。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规模宏敞,布局典雅。首为头门,悬门联曰“恩承北阙,道接东莱”。其次为讲堂,又次为内厅。东为主敬、正谊、明道三斋;西为存诚、进德、居业三斋。东三斋建于唐李卫公祠即靖兴寺原址,而移祠寺于左阜,后因书院肄业者增多,又在新建立之靖兴寺增设一斋名“日新”。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靖兴寺旁新建“宋名臣祠”,祠内又增设一斋名“又新”。至此,渌江书院总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 清末废除科举。光绪三十年(1904),改渌江书院为高等小学堂,次年,又改渌江小学堂为渌江中学,(即醴陵第一中学)的前身。1927年北侧斋舍被山洪冲毁,后重建为学生宿舍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渌江书院曾一度驻军、属军事禁区。1982年在耿彪同志的关怀下,移交醴陵县人民政府,经全面修葺后,保持原貌作为培育教师队伍的教师进修学校至二十一世初。 渌江书院有自已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并有名人掌教。这里文星朗耀,名硕辈出。宋代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曾两次寓醴,在书院的前身学宫讲学,至今存有纪念他讲学的石刻画像。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也曾在后为书院一部分的靖兴寺讲学。清代军事家左宗棠曾在书院任过山长。近现代很多名人,如:宁太一、刘揆一、傅熊湘、卜世藩、袁家谱、张翼鹏、刘彥、李立三、左权、蔡申熙、陈觉、宋时轮、李明灏、陈明仁……都曾在这里求学。渌江书院为振兴教育、培植英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醴陵市人民政府为打造“绿色瓷城,休闲胜境”遂作出决定,分两期全面提质扩建渌江书院。从2016年1月动工,至2017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扩建占地面积5080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216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该工程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公司设计,坚持“修旧如旧、旧中有新,化繁为简、敢于留白,延续精神、传承文化”的原则,以渌江书院的鼎盛时期的布局造型为蓝本展开修复。并根据历史记载结合景观,恢复“涧水鸣雷、洞天日月、修篁蔽日、宝藏轮旋、石坡高砌、古樟参天、心泉映月、禅窗秋静”八处历史景观。渌江书院内厅安排布置了五个展厅,将其源远流长的各个时期建设、变迁、教育、人物、历史做成实体模型和图文并茂的资料加以展示,为游人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文化体验。渌江书院广场牌坊“湖湘正学”四字由醴籍文职将军、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山门“渌江书院”四字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字。 修葺扩建后的渌江书院气势宏伟,面貌一新。 1986年,渌江书院被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渌江书院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门文章
三星岩文化苑
赵八洞风景区
朱家峪旅游景区
遐园
白雪楼
黄河古镇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