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宁厂古镇

拼音

Níngchǎng Gǔzhèn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巫溪县

名称含义

宁,大宁河,厂,盐场,古镇,宁厂镇遗址,故名。

名称起源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故称宁厂古镇。

名称历史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宁厂镇开始东汉永平七年(64),曾试图引宁厂盐卤到巫山未成功。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为巩固荆州,加强盐业控制,废巫县设北井县,是为巫溪建县之始。 北宋开宝六年(973),设大宁监征税。 北宋淳化二年(991),大宁监雷说创建龙池,于盐泉口安一石龙头,盐泉自龙头流出,注入石池,池前横置木板,上凿30眼,后增至68眼,以每眼一股盐水熬盐,确定课税计税标准 。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大宁监孔嗣宗“创篾过虹横跨溪面”,用竹篾制成碗口粗的牵绳,绳的两端固定在两岸的石柱上,再把输卤的笕竹吊牵绳上,将北岸大宁盐泉龙池所出的卤水输往南岸, 以解决南岸各灶的卤水供应问题。自此南岸开始熬盐。明嘉靖年间(1521-1566),宁厂镇产量占四川产盐的20%,《蜀中广记》记载:“各省流民一二万,在彼砍柴供大宁盐井之用。”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七年(1665-1772),宁厂镇达到极盛时期,全场336灶,置盐锅1008口,号称“万灶盐烟”。宁厂盐用木船装载走大宁河水道出巫山,经长江销往中原各地,北经故盐道,靠人力挑背,翻越鸡心岭,销往陕西、湖北等地,大宁盐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古镇内商贾云集,船来人往,热闹非凡。古镇有条街常住陕西来的盐商,被人们称为“陕西街”,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不少陕西、湖北的盐商在古镇活动。清诗人宋永孚有诗云:“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公元1935年,大宁场长公署合并于盐税局,称大宁盐税局。公元1938年,大宁盐税局更名为大宁盐场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宁厂镇奉命川盐济楚,加大盐业生产力度。1941年,日军飞机7架,投弹35枚,轰炸宁厂盐场,企图切断食盐供应。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