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名称

黄鹤楼

拼音

Huánghè Lóu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武汉市

所在区县

武昌区

名称含义

“黄鹤楼”意指在黄鹄矶上建楼,古“鹄”与“鹤”相通。

名称起源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名称历史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曹操屯兵江北,准备南侵。孙权据守江南,牢固地控制江夏(今武昌),并先后遣送周瑜、程普为南郡、江夏太守,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黄鹄山(今蛇山)筑城,即夏口城。在城西南角处,临江依山筑高楼作瞭望和指挥之用,此用于军事的高楼,应为最早的黄鹤楼。至今已1790余年。三国以后,经过西晋、东晋16国,南北朝纷争,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一统天下,三百余年间,战争时有起伏,黄鹤楼屹立在兵家必争之地的江夏城头,依然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战争间隙,此楼是凭栏眺望的胜处。唐以后,黄鹤楼逐渐演变为游览胜地,众多诗人名士在此留下名篇佳作。黄鹤楼屡毁屡建,最后一座清楼于同治七年(1868)建成为单楼三层四面八方木建筑。光绪十年(1884)8月4日,汉阳门外董家坡民房起火,大火延烧,黄鹤楼画栋雕梁,一夕烧尽,黄鹤楼从此不复存在。1955年兴建武汉长江大桥,大桥武昌一端,桥基植于黄鹄矶。矶上有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黄鹤楼故址兴建的“奥略楼”,因工程需要而拆毁。人们常将此楼误为黄鹤楼。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于1985年重建至今。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美誉奠定了基础。至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与黄鹤楼相关的诗句有: 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为咏诵黄鹤楼的绝句。 贾岛《黄鹤楼》: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宋之问: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范成大: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 白居易: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刘禹锡: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王维: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李白《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河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

黄鹤楼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