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天心阁
拼音
Tiānxīn Gé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湖南省
所在城市
长沙市
所在区县
天心区
名称含义
“天心阁”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
名称起源
天星阁之名源于明代盛传“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阁位于古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巅,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因此,自清代以来,天心阁曾多次维修、复建,历经民国,绵延至今。
名称历史
天心阁始建时间至今不详,而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善化知县唐源《分地方申详》一文,此时已有了天心阁,但建于城下,且名称小异,云“天星阁”。明末,天星阁改名为天心阁,并已迁建于城东南墙头,祭祀主持文运的文昌帝君。时善化廪生俞仪有《天心阁眺望》一诗云“楼高浑似踏虚空, 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 万家烟雨画图中。”可知这是天心阁还是长沙的观景胜地。清乾隆初,长沙城东南上有天心(又称天星)、文昌两阁,分列左右,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文昌阁。乾隆四十二年(1777),因天心阁废圮,乃重修于文昌阁前。当时,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他所撰《重修天心阁记》云:“会城东南隅,城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此后,天心阁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为官民所重。嘉庆、咸丰、同治几朝均有修葺。清末学者黄兆枚为主阁撰写联,概括了建阁的初衷: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1923年,长沙开始拆除城墙,天心阁及其所在城墙因曹典球等人极力阻止,被保留下来。1924年辟为公园,将旧阁修复,并于阁两侧仿北京文澜阁增建二附阁,以游廊连接。1933年后市政府又在天心阁下辟建儿童公园。园中还建成有薰风亭,亭中有市长何元文撰写的《熏风亭记》。熏风亭对联针对儿童而作,联云: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1938年11月长沙大火中,天心阁化为一片灰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沙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建为公园。1983年在旧址重建天心古阁,1984年12月竣工,终于恢复了古阁的雄姿旧貌。2002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年间诗人李绍隽曾吟道: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廖廊。特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扃钥。远浦送帆来,晴岚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凤动响铃铎。胜迹昭古今,纵笔摇山岳。两侧配阁为二层,也是歇山顶,与主阁相映,浑然一体。天心阁不仅是长沙观光胜地,而且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清代,这里为湖南省会的防守要区和军事禁地,有兵勇驻守,百姓不能入内。1852年9月,太平军攻打长沙,西王萧朝贵在天心阁下阵亡。1905年,禹之谟、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其机关办事处即设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长沙新军革命党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密谋响应。武昌起义后,陈作新又邀约新军同志在阁中议事。策划长沙起义。1925年“五卅”惨案后,天心阁右炮台旧址建起“国耻纪念亭”。亭内竖一石刻地图,展示出中国遭列强欺凌与山河破碎的情状。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克长沙,曾在天心阁召集会议。1938年长沙大火后,周恩来赶赴长沙领导救灾工作,曾与蒋介石、陈诚等登临天心阁城头,视察灾情。1946年在天心阁北头城上,为纪念长沙会战阵亡将士建崇烈亭。巍巍古阁,又成了长沙近代历史的见证。名流雅士登上斯阁,总大开眼界,好诗佳联脱口而出。民国时省教育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黄士衡《长沙天心阁》联去:高楼逼诸天,旦看那洞庭月,潇湘雨,衡岳烟云,十万户棋布星罗,到此一开眼界;江山 留胜迹,最难忘屈子骚,贾生策,朱张性理,数千年声名文物,有谁再续心传。
热门文章
婆王庙
邓公山
腊姑梯田
鲤鱼溪风景名胜区
龟埕风景区
阜新市新邱区游客接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