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松潘古城

拼音

Sōngpān Gǔchéng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四川省

所在城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松潘县

名称含义

因为松潘县古名为“松州”,且保留有古代遗迹,故而得名松潘古城。

名称起源

松潘古城因其历史意义而得名。

名称历史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权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0.5米、宽0.25米、厚0.125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千克,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在松潘的“窑沟”、“窑坝”山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窖遗迹。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松潘发生民变。高踞西山之巅的变民,可观察到城中的布防情况。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一千余米,历时60年,才使松潘城制初具规模。松潘古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祯十六年(1643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布告。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登上城墙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