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古太原县城

拼音

Gǔtàiyuán Xiànchéng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太原市

所在区县

晋源区

名称含义

明代时设置太原县,在晋阳古城的基础上重建,为九边重镇之一。古太原县城是在晋阳古城遗址的废墟上修建的,故名。其城池之形态为凤凰造型:北门瓮城门面东,喻凤首朝阳,瓮城中路旁有两眼水井,如凤之双目;南门及其城外的宝华阁似凤凰高翘之尾;东西二门的瓮城外门均折向南开,如凤之双翼;城中的十字街心则为凤腹。因此从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着高台。

名称起源

沿用历史名称,太原县城,传承汉唐晋阳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

名称历史

晋阳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97年,先后作为赵国都城、秦太原郡治、汉初代国都、汉并州治、魏并州治、西晋太原国都、前秦都城、北魏并州治、北魏末期实际行政中心、东魏下都和实际行政中心、北齐别都和实际行政中心、隋太原郡治、唐初并州治、武周北都、唐北京、前晋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晋北京、后汉北京、北汉都城。公元979年,北汉统治者向北宋太宗投降,晋阳被北宋占领,宋太宗以“盛则后服,衰则先叛”将晋阳火烧水淹,彻底摧毁。三年后在晋阳以北的唐明镇重建太原城。明朝时,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扩建太原城啊为九边重镇之一。在晋阳城故址西南部建立太原县(今晋源区晋源街道)。太原县之名始见于隋代,曾名太原、晋阳、龙山等名。宋毁晋阳城后,在唐明镇(今太原)建府城,筑平晋县城于汾东。明洪武四年(1371年)平晋县城被洪水所淹,移县治于汾西“故城南关”,洪武六年废平晋县,洪武八年复置太原县建城,景泰元年,知县刘敏因旧基筑城,周七里,高三丈,壕深一丈。正德七年,建城楼、角楼,设四门。万历年又于城上筑女墙。2014年由晋源区区政府与太原市文物局综合管理开始修复。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