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夔门

拼音

Kuímén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奉节县

名称含义

又名瞿塘峡、瞿塘关,瞿塘峡之西门。三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名。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因与唐夔州城毗邻,故又别称夔门。

名称起源

根据其地形地貌和所在位置而得名。

名称历史

夔门,何时得名已无从考证。从现有资料看,西安李承智《瓦当》一书中,第54号瓦当为“夔门”瓦当。其《瓦当艺术简述》介绍,所展陈的瓦当均为秦汉瓦当,“夔门”瓦当出土于重庆地区。从形制上看,属汉代瓦当。也就是说:至少在汉代,就有“夔门”这个地名了。 唐代诗人张祜(约792—853)在《滟滪》一诗中,第一次提到夔门:“霜落夔门树,寒江滟滪孤。”“夔门”的得名,与古夔国有关。据明正德《夔州府志》载:距今5000年左右,尧舜时期,奉节一带有一个附属于蚕丛国(古蜀国)的夔国。唐“武德二年(619)改信州为夔州。”改名原因,源于此地曾是古夔国。唐夔州都督李贻孙在《夔州都督府记》中说:“逮我武德,复夔之号,亦为州。”清《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夔》记载:“唐改夔州,今为夔州府,遥取夔国之名。”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及《说文解字》解析,可知古夔国人,是原始人中“尤灵异者”,是尧舜时的乐官,商族的远祖。《夔州府志》记载:“唐虞有后夔官,名耳。”在中国古代,“后”与帝、皇、王、君等字样都是对天子的他称。作为尧舜的臣子,被尧、舜“尊而君之称”,可见夔身份高贵。孔子还留下“若夔者,一而足矣”的美谈。夔,作为中国历史上有书可寻的第一个乐官,其几千年前创造的音乐已经非常“现代”了,已经符合现代音乐对音乐的概念——任何声音都可能是音乐。是古夔国人将天造地设的两山取名为夔门,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巴楚相争,楚国设捍关时取名“夔门”,已不得而知。总之,至少在汉代,就有“夔门”这个地名了。 瞿塘峡内,风光秀丽,山势雄伟。在夔门长江南岸白盐山断壁下,有一块千余米、平滑如镜、刻满字体的石壁,这就是粉壁石刻,又称粉壁堂。它的上面刻满了篆、隶、楷、行字体,始于宋代,终于民国年间,大有2米见方,小如指头大小的历史名刻。在客轮上看粉壁石刻,清代张伯翔所书“瞿塘”最为醒目。刘心源所书“夔门”二字,正宗隶体,古朴风雅。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所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隶书)表现了抗日战士的豪情壮志,祖国河山不容侵犯的情感油然而生。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宋中兴圣德碑》是一块罕见的巨形壁刻,具有较高的书法和文献价值。全文共980余字,碑高约4米,宽近7米,内容是颂扬宋高宗、宋孝宗的功德和政绩的。字体端庄、笔力雄健,石刻技艺精湛,可渭长江沿线的名碑奇珍。这些书法作品,刻在三峡深谷中的悬崖硝壁之上,远视浑然一体,如天配地成般的和谐,充分展现了我国书法、石刻技艺的艺术魅力。在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有一个黑洞,洞口距崖顶70米左右,高出水面100米左右。据《夔州志·文物》记载,相传此岩是宋朝穆桂英当年藏盔甲的地方,故称“盔甲洞”。考古人员进洞考察时发现洞内有二具棺木,内有青铜剑一把,长25厘米,木漆梳一把,残长5厘米,工艺精巧。据考证,这是古代的一处崖葬。七道门下面的崖壁,有一股清澈的地下水不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十分悦耳,这就是“间歇泉”。往下,还有几处溶洞。抗战时期,人们曾利用这些险要地势,在洞里放置了大炮,至今工事还可见。 明礼部尚书姚夔《下峡二首》:“夹岸千寻壁,中流一罅天”,写得极有神韵。两山对峙,拔地而起,恰似天造地设的一座锁江大门。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