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鹞鹰岩

拼音

Yàoyīngyán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南岸区

名称含义

因此山名叫老鹰山,也称鹞鹰岩,是南山的最高峰。在上面雕塑了大金鹰,故取名为大金鹰。据说,此系目前重庆最高的观景点。在连绵起伏的南岸群山之中,有一座面对大江、俯视河谷的山峰名曰涂山,在涂山背后数里之遥,有一海拔600多米的山头名曰鹞鹰岩。提起涂山和鹞鹰岩来,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远古的时候,相传在涂山一带生活着一个称为涂山氏的部落。他们除了在河谷的平坝上从事小规模的原始农业的同时,主要依托方圆数十里的南岸群山,开展狩猎活动。那时,南岸一带沟壑纵横,气候温和湿润,山谷中杂草丛生,山体上林木茂密,遮天蔽日。树上多有飞鸟栖息、猿猴攀援,林中常有虎豹狼熊出没。涂山氏部落凭借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勤劳勇敢的群体力量,再加上雄踞于鹞鹰岩大神鹰的巨大帮助,他们获得了充足的食物,部落也开始兴旺发达。说起鹞鹰岩上这只神鹰,还真是威力无穷。它目光炯炯,关注着这巴渝大地;腾飞起来,大有鸥鹏展翅八万里的气势;一声呜叫,足以惊天动地;一双锐爪,是同敌人拼杀的锐利武器。难怪这涂山部落把它奉为圣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话说尧舜时代,天下洪水泛滥。帝尧派夏部落的首领鲧去治洪水,鲧用石头和泥土垒堤拦洪,结果洪水越治越大,治水九年,劳而无功,人们怨声载道,结果鲧被处死。帝舜当政后,又任用鲧的儿子禹领导人民治水。年轻的禹在四岳部落的协助下,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一面加固和修筑堤墙,一面设法疏导洪水,减弱水势。他带着一群英勇无畏的助手,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历尽千难万险,求得天书指导,手持“规矩”(最原始的测量仪器)和准绳,终于探明了各处的地形和水道,于是便领导九州民工开挖河道,治理九河。年轻的禹在治水时,顺江而下,途经台桑地方(传说就是我们南岸涂山一带),结识了美丽善良的涂山好山妹,二人情投意合,彼此相爱,并结为夫妻。当时,正值治水的重要时刻,尽管夫妻恩爱难舍,但为了天下人的幸福,结婚三天后,大禹便又匆匆离去。临走时,禹对妻子只说了声:“但愿早日治好洪水,让我们早日团圆吧!”在开挖长江这一河段时,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终因公务繁忙,一次也没来得及回家看看。有一回他路过家门,正好妻子生下儿子启还没几天,门内传出孩子哇哇的啼叫声。随从们都劝禹进去看一看,禹却说:“我能不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吗?可是这治水是千万人的大事,多少人也是撇开了娇妻爱子来治水的啊!如果我因私废公,回家看望妻儿,以后怎么劝诫别人呢?再说这海螺当道,开挖受阻,我怎能在此停留?”相传有一天,鹞鹰岩上的神鹰,趁着天色微明,曙光初露,它飞抵铜锣峡口,发现一只巨大的海螺正在喷吐大量的泥沙,填埋刚挖开的河道。大禹一来,这只凶恶的妖螺,便龟缩进坚硬如铁的外壳里,任凭民工们用木锸(类似于今天的铁锨)捣挖,却奈何不得,工程受到影响。见此情景,神鹰瞧准时机,俯冲而下,奋起神威,用力提万斤的利爪,抓起海螺,高悬空中,提到鹞鹰岩上,压在脚下,张开锋利的鹰喙啄食了凶恶的海螺。大禹乘机挥动木锸,劈开了铜锣峡,使江水顺流而下。大禹治水治了整整十三年,终于率领千百万人民完成了他父亲鲧未能完成的功业。可痴情的涂山好山妹,自丈夫别离后,日夜思念着远去的丈夫,于是就到江边深情地呼唤着大禹的归来,日久天长,涂山好山妹竞化为一块石头,人们称她为“呼归石”。天长日久,雄踞于山顶的神鹰,也化为一座高耸的山体,人们称它为鹞鹰岩。

名称起源

鹞鹰岩根据历史传说得名。

名称历史

1949年前一直沿用大金鹰这个名字,未曾更改。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