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绵山风景旅游区

拼音

Miánshān Fēngjǐnglǚyóuqū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临汾市

所在区县

翼城县

名称含义

绵山,又名介山。因在广袤平缓的绵土田畴中拔地而起,突兀屹立,故名绵山;又因是晋国大夫介子推与其母隐居罹难之处,又名介山。相传,晋献公即位时,大公子重耳已经21岁,次子夷吾也比申生年长,但因申生为献公夫人齐姜所生,故立为太子。晋献公五年(前672),献公兴兵讨伐骊戎,骊戎自知国力难敌,便将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骊姬、少姬献给献公。一年后,骊姬生一子,取名奚齐;次年,少姬生一子,取名卓子。骊姬貌美无比,又工于心计,献公沾迷其色,执迷不悟,最终立骊姬为夫人。骊姬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取得太子地位,实施阴谋诡计,采取非常手段,设计谋害太子申生。晋献公年间,骊姬又以谋杀君王的罪名加害重耳、夷吾。二人闻讯后,慌忙逃回居邑,晋献公便派兵攻伐。正当重耳逾墙而逃时,宦者勃鞮赶来,一剑斩断了重耳一截衣袖,重耳侥幸逃走。跟随的有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胥臣、魏犨、颠颉。介子推虽不在五贤士之列,但他对重耳忠心耿耿。在路经卫国时,卫文公不加礼遇,再往东赶路至五鹿(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南)时,食物断绝,重耳饥饿难忍,只好向农夫乞食,却遭到了农夫以土块送之的羞辱。平素锦衣玉食的公子重耳,怎能经得起如此的煎熬,便饿得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便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怨不恨,携带老母不辞而别。介子推的好友解张怜惜介子推的这一遭遇,便在晋文公的宫门上悬笔写下了“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人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所处”六句话,还有人干脆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自觉心中有愧。于是,他马上派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封官受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却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却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介子推是一个孝子,不如放火烧山,就是为了他母亲,他也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但一直不见介子推出来。文公又带人到山上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晋文公对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用脊背堵着了柳树上的一个洞口,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伤心,他将血书藏人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介山由此而得名。

名称起源

因周围平坦辽阔,土质绵软,而中间孤堆其山而得名。

名称历史

据考证,绵山是晋国重臣介子推母子亡命之地,与传统节日“寒食节”、“清明节”的起源关系密切。21世纪以来,翼城县对绵山进行了开发,大力弘扬介公文化,修建了洁候祠及祠内塑像和壁画。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