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寺

名称

白水寺

拼音

Báishuǐ Sì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襄阳市

所在区县

枣阳市

名称含义

“白水”指龙飞白水。“寺”指寺庙。

名称起源

枣阳吴店镇西南2公里处的狮子山上,有座千年古刹,名称为白水寺。白水寺原名山林寺,又叫黑水寺。山林寺是因它山势雄峻,树木葱郁而得名。为啥叫黑水寺?又为何演变为白水寺,这里边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刘秀十五六岁的时候,狮子山有个黑体怪物,经常在寺院前一口水井里兴风作浪,翻井倒水,把一口清澈的井水,搅腾得墨汁一样浑浊。因此,当时的人们气愤地称这口井为黑水井。山林寺便成为黑水寺了。 一眼清泉变成黑水不打紧,可山下村子里的人淘米洗菜做饭、洗衣、牲畜饮水就没有办法了。人畜又不能没有水,只好在山下打井,可是打出来的井,就是没有水。没有水咋能活命呢?人人心急如焚,惶恐不安,不少人家想搬到别处去住,但又不忍心抛下祖宗留下的一份基业。 一天夜里,那怪物给山下每个村庄里的长者托梦,说要想吃上清泉水,村里就得选出一名青壮男子丢进井里,以饱它的肚皮。 为了吃上清泉水,山下几个村的人只好含着眼泪按这怪物的意思做了,可怜那一名青年男子就白白送掉了性命,只有刘秀住的白水村不但没送人,连送谁去也没定下来。为啥呢?因为白水村住的都是同宗室的刘姓人家,怎忍心拿自家的子弟白白去送死呢?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商量出个结果来,白水村没送人去,那眼井的水就不变清。其他几个村子的人,便一起找到白水村不依,要他们半日之内交出人来,不交出人,他们就动手从白水村的成年男子中硬拉一人去送给那怪物吃。 白水村几个年长者一听,着了慌,都认为只有舍去一人才能保得大家的性命。送谁不送谁呢?谁也作不了主,最后大伙一致提出拈阉,谁拈着谁去。这阉儿恰恰被刘秀的哥哥刘縯拈中了。 刘縯把阉一甩,抱着三弟刘秀哭得死去活来。他不甘心这样去死,他有一身好武艺,正在暗暗串联人马准备起事去消灭王莽中兴汉室哩,没想到昨天才从外边回来,今日就祸从天降,明个一大早,就要被那怪物吃掉了。 刘秀是了解哥哥心思的,一番考虑过后,他决定舍身取义,替下哥哥。 刘縯一听连连摇头,说什么也不答应。 刘秀看哥哥不答应,就”哗“一声从哥哥身上拔出佩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说:”哥哥若再不答应,弟弟就死在你面前。“ 刘縯含着眼泪答应了。 为了除掉怪物,刘秀请求哥哥连夜教他几套剑术。 月光下,刘縯手执宝剑一套一套地教了起来。天亮时,刘秀己把六六三十六路剑法全部学会。刘縯抱着刘秀痛哭一场,并把自己削铁如泥的天将宝剑送给了刘秀。 第二天,一阵锣鼓响,刘秀喝下长辈们递过来的酒,对着众人深深鞠了一躬,手执宝剑走近井台,纵身一跃,跳下井去。只听一声巨响,一团黑雾从井里翻了上来。黑雾中一个黑怪张开血盆大口向刘秀扑来,刘秀挺剑相迎,浓浓的黑水井中,人怪相斗分外险恶。只见刘秀和那怪物,时上时下,时隐时现,杀到中午时分,井里的水干了,刘秀没影了,怪物也不见了。正在大家提心吊胆打算派人下井看个究竟的时候,突然狂风骤起,天空中乌云翻滚,紧接着,一道白光从井里冲了出来,一条巨龙身带白花花的水腾空而去。人们正在惊诧之时,忽然风停云散,刘秀手握利剑,满身血迹飘飘悠悠地落在井台上,剑上挑着一张黑色毛皮。原来那怪物是狮子变成的。人们一拥而上,把个刘秀团团围住,左看右看刘秀不缺胳膊不少腿,连一点伤都没有。人们哈哈大笑,都夸他是大命人。正在这时一股清澈透亮的泉水从井里涌了出来。人们打起井水,一尝,甜滋滋的。人们更是喜得蹦呀跳呀,纷纷问起刘秀是如何杀死那怪物的。刘秀淡淡一笑,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 原来,刘秀在没有跳下井之前,就想到井身不大,动作起来很不方便,要想保全自己除掉怪物,就得想出进能攻退能守的法子来。因此,他往井里跳时先将两腿并拢,剑尖朝下,瞪圆两眼寻找怪物,先法制怪:下到井底时,他又迅速调转剑头,护住前胸,无论从下而上,从上而下那怪物都无法撕他咬他伤害他了。 刘秀抱定了能攻则攻、能守则守、蓄精养锐、以柔克刚、出奇制胜的主意,经过上上下下,几十个回合的厮杀拚刺,竟杀得那怪物招架不住,腾空而去,夺路欲逃。斩妖除害,胜利在望刘秀哪里肯放,就借其风力蹬上云头赶将上来,宝剑对准怪物一个背后刻心剑,那怪物大叫一声就命归西天了。 有人问刘秀它是怪物你是凡胎,你就不怕从云头跌落下来摔成肉泥呢?刘秀说那我就顾不得了。又有人问:你咋会从半天云里飘飘落下来呢?刘秀说我也不知道这是咋回事哩。 听着听着人们都伸出大拇指说:”好个文叔,大难不死定有后福。”有人说我看得清楚,刘文叔是架着一朵青云上天的,胯下还骑着一条青龙哩! 刘秀一听又惊又喜。心想莫非我真是个大命人,可嘴里连连说道:“俺刘文叔大难不死,还能斩妖除害,全是托了父老乡亲的福哩!” 怪物己除,井水复原,人们又过着平淡的日子,要说平淡,淡中有点新奇。茶食饭后,人们经常嘴嚼着刘秀的这段传奇故事。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龙飞白水”的说法,山林寺也就改名为白水寺了。

名称历史

白水寺的庙宇始建于何时,因年代久远,遗存实物史料甚少,己无从稽考。但从现存的文史资料和旧《枣阳县志》的记载中可以明确的看出,从西汉时这里就有庙宇了。民间传说白水寺原名山林寺,该寺鼎盛时期有殿宇99.5间,至于那时叫什么名不得而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它后来是与刘秀有关的。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早在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称帝不久,便诏令在其故乡春陵建造了祭祀其父刘钦、祖父刘回、曾祖刘外、高祖刘买的四亲高庙。 建武十九年正月,五官中郎将张纯等人计议,谓人子当事大宗,降私亲,应为本支先祖,增立四庙,光武帝准奏。诏示:“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春陵节候以下,四世于章陵。”各设太守令长为典祠官。刘秀曾五次回舂陵祠庙祭祖,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白水寺了。 刘秀去世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孙子汉章帝刘坦,先后在四亲庙的基础上修建了刘秀祠,也称刘秀庙,后经千余年变迁,其庙、祠均己毁损破败。 《新唐书》地理志也有明确记载:“狮子山原名光武山”,说明此山当时是有庙宇的。 元至正年间,元帝诏令“天下名山大川圣帝明王特举祀典。于是,里之誉宿慨焉,思鼎新之,逐以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三月三日来会祠下,其输全钱,大兴土木,不数月而工告成,规模复旧,庙貌维新”。庙建成后,当时的枣阳县令王泰来为新庙宇撰写了碑记,该碑现已不复存在,但碑记犹存,从碑文中可知,白水寺当时仍叫刘秀庙,也称刘秀祠。 到了明代,佛教得到朝廷重视,明宣德年间(1426--1436)有位叫真隆的高僧来到了白水寺,在其主持下,对白水寺庙宇殿堂进行重新布局,将原祭祀刘秀的东侧正殿改作供佛,而将西侧偏殿改为祭祀刘秀了。这种人佛共奉的布局,在国内极为罕见,这也正是白水寺的特色所在,这种布局一直延续至今,己有600多年历史。 清代,乾隆和光绪年间又进行重建和修复,如今娘娘殿正脊上的题记“大清乾隆二年”(1737)字样仍依稀可见。 1941年,枣阳藉人士,人称“辛亥老人”“红帮山主”的原国民党秦陇粮饷副总督马瑞堂辞官解甲回到枣阳,到白水寺游览时,目睹已颓废不堪的古刹,心潮澎湃,感伤万千,不时长吁短叹,随即产生了修缮白水寺的意念,带头慷慨解囊并倡议动员枣阳绅商各界的朋友,募捐了一批资金,对白水寺进行修缮,恢复旧貌,称之为“白水重光”。 解放后,白水寺保存乏人,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期间的毁损,己是碑残宇蚀,面目全非。1984年12月,吴店镇人大代表团提出“关于修复枣阳白水寺的议案”。1985年2月枣阳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吴店镇代表团提出的关于修复白水寺的议案。1985年2月,枣阳县人民政府做出关于“爱我枣阳,修我白水”的决定。同年7月,成立“修复白水寺工程领导小组”。1986年9月,湖北省文化厅对省六届人大第081号建议做出回复,同意修复白水寺。从1985年起,县政府陆续拨出专款,对白水寺进行抢修,到1992年共拨出专款32万元,恢复了刘秀殿、兵器殿(又称求贤殿)、大雄宝殿、关公殿、娘娘殿等原有殿宇,又新增添了诗画廊、龙井亭、400多米长的围墙及其它附属设施。1992年,被省政府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3月修建了寺门前132级石台阶。 1996年省政府再次拨专款20多万元对白水寺进行全面整修,翻新屋面,统一格调,拆换腐朽构架,硬化院内场地。经过近几次维修,使这座古老的历史遗迹焕发了青春,现在的白水寺更加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整个寺院现存房屋建筑30间,诗、画廊22间,占地面积16973平方米。

白水寺

白水寺

白水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