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名称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拼音

Fànjìngshān Zìránbǎohùqū

类别

自然保护区

所在省份

贵州省

所在城市

铜仁市

所在区县

松桃苗族自治县

地名含义

以佛教理念而得名的自然保护区。

名称起源

史书记载,远古时期,“窜三苗于三危,放欢蔸于崇山”,据考证,崇山位于今湖南花垣县,与今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属武陵山区。因梵净山为武陵山脉的主峰,又因梵净山区域为古代欢蔸流放之所,故苗语称“欢蔸山”。据康熙十年(1672)陈鼎《龄游记》载,因梵净山朗月之夜,人影映在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现于石镜之中,故名“月镜山”。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蒸饭的甑子,民间称“饭甑山”。 在明万历以前,梵净山成了“四大皇庵”和“四十八大脚庵”的古佛道场,成为梵宇中心。据梵净山《脉源宗谱碑记》载,妙玄“审之古籍,乃得名梵净也”。《海阔慧惺禅师正觉墓塔志铭》载:“梵净之始,辟于妙玄。”从字面上理解为“梵天净土”。“梵净”一词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佛教词语。“梵”是音译词,意为“寂静”,“梵天”即为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涅槃寂静”境界。“净”即“无染无秽”,“净土”即大乘佛教某些派别构想的理想王国,是众生“涅槃”后生的极乐世界。梵净山真正武陵山主峰的山名。万历年间《敕赐碑》载:“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梵净山在明代以后基本定名,并沿袭至今。且是国家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故而得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松桃县)。

名称历史

1986年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命名并沿用至今。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