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兴国禅寺

拼音

Xīngguó Chánsì

类别

所在行政区

历下区

所在街镇

千佛山街道

地址

历下区经十一路18号千佛山公园内

简介

位于千佛山山北半腰处,南倚峭壁,北面泉城。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627—649),经扩建,改称“兴国禅寺”。元末寺毁,明成化年间修复,后又多次整修。 寺门向西,分两个院落,习称“东庙”和“西寺”。东庙为时下历山院。 西寺是兴国禅寺的主要部分。从西盘路经过唐槐亭、齐烟九点坊,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为兴国禅寺的山门。山门朝西,门楼上黑色大理石横匾雕刻着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兴国禅寺”。大门两侧石刻有一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清末秀才杨兆庆书丹。进入山门,两侧钟鼓二楼矗立。迎门天王殿,殿内弥勒佛塑像迎山门趺坐,其背后是护法韦驮面东而立。二进院落里,大雄宝殿在东侧,坐东朝西,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南北侧分别塑普贤、文殊菩萨和阿傩、迦叶等十大弟子。释迦牟尼塑像背后,是南无观世音菩萨塑像面东站立,左右侍童子。大雄宝殿北侧是玉佛殿,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龛内供释迦如来坐像,白玉石质,由泰国雕刻。玉佛西侧佛龛内供奉地藏王菩萨。菩萨殿在大雄宝殿南侧,坐南朝北,中央佛龛内供观世音菩萨,东西两侧分别为地藏王菩萨、千手观音菩萨。天王殿后北侧有长廊,壁嵌董必武、郭沫若、赵朴初游千佛山诗刻题记。其与长廊相对,南侧千佛崖危立,崖上镌刻隋代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等古迹。南崖的千佛崖,有9个石窟,是隋开皇七年至二十年间(587—600)刘茂景所造的佛教凿石造像,还有部分是唐代贞观年间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余尊及残存的隋开皇十年(590)石刻一方,是研究隋唐石刻艺术的重要史料。极乐洞内有佛像20余尊,正面石壁上刻有西方三圣,中间阿弥陀佛像高3米,左右侍立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圣佛神态安详自如,是隋代石刻精品。龙泉洞内有水深3米的泉水,洞内有悬岩浮雕佛像20余尊。另有黔娄洞,是春秋时齐国高士黔娄隐居之所。洞深数丈,曲折回环,内有20多平方米的空洞,洞高约2米,中镌黔娄坐像,相传黔娄在此隐居。兴国禅寺东南隅小独院内有对华亭,建在高出寺院10米的峭壁间,原是僧人坐禅、讲经之所,现为兴国禅寺的客堂。

本文来源:济南地名电子书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