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峨嵋山
拼音
Éméi Shān
类别
山
所在行政区
槐荫区
所在街镇
兴福街道
地址
槐荫区兴福街道
简介
原名靡笄山,道光已未年,提督柯公捐廉建三大士祠。此山因酷似眉毛,曾用名靡笄山,后易名峨嵋山。峨嵋山原名靡笄山,即《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所记载的“靡笄”,亦即《国语·晋语五》靡笄之役所记载的“靡笄”,亦即《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载的“靡笄”。峨嵋山上有一碧霞庙,庙碑上记载有“靡笄山”之名。旧时峨嵋山归长清县管辖,道光已未长清县志记载“峨嵋山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提督柯公捐廉建三大士祠,易名峨眉山,二月十九日立会于此。”峨嵋山建有大悲寺,清朝初期大金庄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大慈大悲之意)。清同治年间,在山南建二仙祠。清光绪年间建文昌阁。逐步形成由大士殿(正殿)、东西配殿、文昌阁、钟鼓楼等组成的寺院。据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载,其山有内四景,外八景。内四景为仙阁远眺,跂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为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解放前,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举行庙会,届时商贾云集,货物备至,历时月余,热闹非凡,逛庙会成为人们的一大兴致。1937年庙会终止。解放后一度恢复。现山上仅存殿、阁残迹。峨嵋山位于担山屯南,与小金村、孟王村相邻,海拔68.67米,长度约为386米,面积1.5平方千米。植被以刺槐、毛白杨、柏树为主,覆盖率为70%。峨嵋山上有古建筑群,即大悲寺,清朝初期大金庄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大慈大悲之意)。现山上仅存殿、阁残迹。峨嵋山古建筑群(大悲寺)为公布登记保护文物。
热门文章
千佛山
无影山
月牙山
转山
围子山
蚰蜒山
千佛山
无影山
月牙山
转山
围子山
蚰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