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神父住楼

名称

天主堂神父住楼

拼音

Tiānzhǔtáng Shénfù Zhùlóu

类别

教堂

所在省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

所在城市

贵港市

所在区县

港北区

所在街道

贵城街道

经度

109.6065147

纬度

23.0908312

名称含义

天主教传教的神父住的楼房。

名称起源

因是天主教传教处得名。

名称历史

1890年传入贵港,1982年正式登记。在中法战争前的光绪初年,法国人已将天主教传入广西,并于1879年率先在西林县、凌云县、上思县、贵县四个地域建立了天主教堂,其中以上思县天主堂为主教府,中法战争后,法国将云南广西及广州湾地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修建天主堂的浪潮更是一浪甚过一浪。而在贵县建立的传教据点及时间结合民国版县志及93年版市志的记载,最先是在县城租民房作为传教据点,在万寿街建天主堂,而后又在民国十年新建天主教堂。万寿街即今县东街,天主堂修建在贵县城隍庙(现址为人民电影院)正对面,可谓寓义深刻:西方耶稣上帝与东方传统城池守护神之间面对面的竞力。但1893年的光绪版《贵县志》中无天主教的记载,这在对当时晚清时代修志的正统官方而言,这种通过船坚炮利所带来的西方蛮夷之天主教是断不可上得正史的。从1879年在县城建立天主教传教据点后,法国人先后在桥圩、八塘、覃塘、东津、根竹等地建立传教点,从光绪至民国初年,贵县几成广西天主教传教活动的中心,县城、覃塘、黄练、东山、八塘、三塘、根竹等乡镇遍布天主教堂,教徒多至2000余人。在此种情况下,1890年,广西主教府从上思县迁往贵县。从此,传教士便以贵县为基地,逐步向桂平、武宣、象州、荔浦和永福等地传播。1899年,广西主教府由贵县迁至南宁,贵港便结束了其作为主教府所在地的十年历史,在这短暂的十年主教府基地使法国人将天主教传入广西的努力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天主教开始传入十多年后,特别是中法战争结束后取得在内地自由传教权后,便以贵县天主教堂主教府为基地,以贵港为发端分三路张力,一路向中部大瑶山各毗邻县域扩散,形成了一批瑶族、壮族和客家人教徒,直到最后北上染指了广西政治文化中心-桂林,成功在楔入省城建堂传教(1901年)。二路由沿西江,上溯至南宁,进而反向又与南部的十万大山传统山区教会染成一片。三路沿西江顺流直入,到达广州,将西江作为一个迅速扩散的双向传播通道。传播与反传播是同时并存,激化时则演变成教案,成为文化习俗冲突,造成血腥的对立,1882年,闻名全国的贵县三板桥教案则是这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民国版县志以附教案的形式,将这桩教案的那个时代背景及教案过程结果用区区几句话便描绘出来,跃然纸上。解放后,天主教因政治原因,一度被中止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天主教宗教活动恢复正常。

天主堂神父住楼

本文来源:八桂地名
标签:地名信息